经常有妈妈说,自己的孩子阅读兴趣不高,亲子阅读不反感 , 但也没有那么强烈的阅读愿望 。这样的情况有没有办法解决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 , 先给大家看一个现象 。
我们在追剧的过程中 , 经常会有广告闯入,令人厌烦,但是却又不得不硬着头皮看完,原因在于插播广告的时候 , 一般都是剧情紧要处,我们生怕错过关键部分 , 所以不舍得换台 。不得不承认 , 这广告的插播时间选得着实精妙 。其实说白了,就是广告商摸透了观众的心理,让我们欲罢不能 。
这是一种被称为“蔡加尼克效应”的心理现象 。
1927年,心理学家蔡加尼克做了一系列有关记忆的实验:
他对被测者每个人准备了一些难度不同的任务 , 比如串珠子、完成拼板、写一首诗词、算一道数学题等等 。完成这些任务所需的时间大致相等,一部分能够顺利完成,而另一部分完成一部分的时候被中断去做其它的事情 。
在实验结束,要求每个人回忆所做过的事情培养兴趣的假装心理,结果显示,被回忆起来的任务中,有68%是被中止而未完成的任务,而已完成的任务只占32% 。这种对未完成工作的记忆优于对已完成工作的记忆的现象 , 被称为“蔡加尼克效应” 。
蔡加尼克效应说明:当任务被中断时,人们就会对未完成的任务念念不忘,从而产生较高的渴求度 ,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觉得宝贵;而轻易就能得到的,就会弃之如敝屣 。
【调动孩子的阅读兴趣,不凡试试“且听下回分解”,让孩子欲罢不能】在孩子的阅读过程中,也可以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来调动孩子的阅读渴望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比如给孩子讲一本书,讲到一半,给孩子留个悬念,激发阅读期待 。悬念中引发期待能提升孩子阅读的兴趣和欲望,创造最佳的状态 。
阅读的过程戛然而止,适时营造让孩子“欲知后事且听下回分解”的饥饿感,孩子在悬念的驱动下,就会想着未读完的部分,积极地投入到下一次的亲子阅读当中,且会趣味盎然 。
令我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初中的一位语文老师,给我们进行每课一读 , 每节课用5分钟的时间每次读书中的一小段,5分钟的时间很短,感觉一会儿就过去了,然后大家都特别期待下次的语文课 。
其实都是这个道理 , 利用“蔡加尼克效应”,调动孩子的阅读渴望 。调动孩子兴趣有效的方法就是戛然而止,这使孩子的求知欲受到阻碍,反而会让孩子产生迫不及待的求知心理 。
其实不只是阅读,我们在教授孩子知识的过程中,也不能一股脑儿地将知识灌输给孩子 , 而应该分阶段地给孩子讲解培养兴趣的假装心理,让孩子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这样孩子就会对知识或道理产生浓厚的兴趣 。
当然,在刘立勇“蔡加尼克效应”的时候 , 也要注意不要因此而让进行到一半的事情半途而废 。
首先,我们大人要给孩子做好表率,做事情有头有尾,不半途而废,同时提醒孩子注意大人做事是怎么坚持到底的 。
其次 , 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意志力,让孩子有把一件事做完的想法 。
再次,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指导和帮助,以防孩子解决不了问题而灰心丧气 。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孩子的习惯养成了,做事也不再半途而废了 。
了解了这个心理效应,能够有效调动孩子的兴趣 , 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你可以试试 。
@乐陪娃 分享落地的家庭教育经验 。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 人生不无低谷,别以弱者的方式博取同情
- 《浪客剑心》里最令你感动的一段剧情或一段对白是什么?
- 心理学学的内容有哪些?
- 第一号 2016年西峡县公开招聘中小学和幼儿教师的公告
- 弱者,生活的傀儡;强者,生活的主人
- 余华的《活着》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怎样引起大家的共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译本?
- 孩子在幼儿园挨打了怎么办?
- 心理学浅析: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迷上了姐弟恋
- 怎样的心态是一种健康的心态?
- 有哪一门心理学是专门研究自己的,自我分析,了解自己的心理障碍,如,缺爱,自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