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县委大院记实

那是1983年初,我从部队改行处所县委工作,春节后正式报到上班 。我被分配到县委宣扬部负责社会宣扬工作,因我在部队是军级单位政治部的副营职干事,到处所不支配职务,为一般干部 。宣扬部共十人,每一人分管一摊 , 不分科室 。常委兼部长为副县级,两位副部长为正科级,一位秘书为副科级,其余六人都是一般干部,没有明确干事 。
那时,县委大院总共百人左右 。县委机构有办公室,政研室,组织部,宣扬部,统战部,纪检会,每一个部室正职都是常委 , 除了办公室有20来人外,其它部室都是10人左右 。此外,县直党委 , 团县委,县妇联,也在县委大院办公,每一个单位有的五六人 , 有的七八人 。
县委机关的干部多数都是"一头沉",即家眷户口在农村,包含有些常委的家眷子女也没有农转非 。七八十年代,部队工资级别分23级,处所工资级别分30级 。我从部队改行时 , 依照当时政策,保存原工资级别21级,每个月工资62元 。咱们宣扬部的常委部长 , 是从西藏阿里地区援藏回来选拔的年青干部,行政级别22级,每个月工资56元,尚无我的工资高 。当时城市户口供应商品粮 , 每一人每个月29斤 , 粗粮细粮三七开 。当时细粮白面0.18元,优质大米0.23元,一般大米0.16元 。
县委所在地原来叫马牧集,是西汉梁国国王刘武养马牧草之处,解放后成为谷熟县委所在地 。因为马牧集位于陇海铁线路上,交通便利 , 1954年谷熟县与铁路北15千米的虞城县合并为虞城县,县城安在马牧集,原虞城县千年古城改成利民镇 。
县委大院是五六十年代陆续建设的,大门朝西 , 面向人民路 。南边是一座两层小木楼,北边是三排平房砖瓦房,每一排四栋 , 每一栋六间,各部室各占一栋为办公处 。县委大院与政府大院一墙之隔,西头留有小门相通 , 共用一个机关食堂 。从县委政府领导到机关一般干部,都在食堂排队买饭买菜,蹲在地上吃饭,边吃边聊,没有等级差别 。
1984年县委机构改革时 , 我由宣扬部一般干部被选拔为正科级的县委办公室副主任 , 负责文秘工作 。当时一名书记,两位副书记为办公室服务对象 。县委办一名常委主任,两位副主任分别负责文秘以及后勤工作 , 另有五位一般干部 。办公室负责管理信访,档案,机要 , 门卫,司机,通信员,食堂等工作人员 , 总共20人左右 。
在交通工具上,当时县委只有一部旧吉普车,为县委书记公务用车,副书记只有在书记不用车时,才能偶尔用一下吉普车 。因为吉普车很旧,时常出毛?。?有一次拉着书记去商丘开会,还跑掉了一个轮子,差点失事故 。其它常委每一人配备一辆自行车 。县委机关干部都是自费买自行车 。下乡检查指点工作或调查钻研 , 基本都是骑自行车,经济难题买不起的 , 只有借他人的自行车用 。
我从1983年初开始,在县委大院工作生活了近八年时间 , 1990年10月份调地委工作 。从亲自阅历中感到,那个时代,广大干部因为长时间学习巨人著作,受巨人思想的教育熏陶,又时常受政治运动的风雨浸礼 , 党性原则都比较强 。绝大多数人继承发扬了党的良好传统风格,理想信心坚定,严格请求自己 , 工作競競业业,上下团结一心,相互理解支撑,亲密联络大众 , 党群干群关系比较和谐融洽 。那个时期既是豪情焚烧的岁月,也是风清气正的年代 。
那个年代,尽管整体上消极腐败行动以及歪风邪气较少,但也不是生长在真空中 , 人人都是清正廉明,也存在请客送礼,贪占公众廉价等不良现象 。只无非因为生活水平较低,贪占的数据较?。?屠窭衿反蠖际潜冉掀胀ǖ纳?钣闷?。据我了解 , 当时也有反蟠蠖痈刹扛??缌斓妓兔酌媪赣偷南窒?。我当时给县委书记服务多一些,发现逢年过节时 , 有的到书记家送鸡鸭猪羊肉,香油花生粉条,也有的送几条烟几瓶酒 。有的是为了调剂工作以及选拔,有的是出于对上级领导的节日慰劳 。
总之,那个风清气正的时期,也不是世外桃源,一片光明,依然存在个别消极腐败的行动 。但当时这些问题不是主流 , 而是个别现象 , 没有构成普遍的不良风气 。因而,属于可控的规模 。如果那时对这个问题尽早引发警觉 , 采用切实措施 , 严加预防治理,可能会防患于未然 。不至于发展到送礼由物品变成现金,买官卖官,权钱交易 , 歪风邪气泛滥成灾,才意想到问题严重性 , 加鼎力度展开反腐斗争,从而付出了很大代价,才基本遏制住贪污腐败的蔓延 。
【四十年前县委大院记实】以上就是本站小编关于“四十年前县委大院记实”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