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卑、内向,但总改不掉。性格真的可变吗?

1
很多时候,我内心都会生出一种对自己的厌弃感——
高中时憋足了勇气给喜欢的男生表白 。告白的话说完了以后,没等对方说什么,又接着告别,从此没再和他打交道 。真没自信对方也喜欢自己……
采写是本职工作,但采访前,无一例外感到紧张,采访中,也放松不下来,甚至被采访对象提醒过别紧张 。稿子无从下手时,又痛恨自己为何不主动多向前辈请教 。
独处时,尽管想主动约别人吃个饭,看场电影 , 以期改变人际关系的窘境 。但又害怕自己不知和对方说什么而作罢 。
去商场买衣服,看到了喜欢的衣服 , 打算买下来 。但售货员靠近自己时 , 就弃之 , 溜走 。
总感觉像个loser 。
要是性格决定命运的话 , 我的很多性格似乎都不太受好命运的眷顾,与他人的欢迎 。这一点,从全世界人民都喜欢傅园慧可看出来 。
复习下?
不过,我不是一个人在“不满” 。2014年 , 一项研究追踪了人们为自己设定的理想性格,研究表明 , 大多数人想变得更外向,更有亲和力,期望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以及新事物更加开放,做起事来更认真 。
社会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把这种心理称为“不满的结晶化”:当人们认识到自身的诸多缺点已形成某种一般性的模式时,他们便会修正自己的核心价值及偏好 , 以便为某些改进做辩护 。
大白话是,我成功了,因为我以前失败 。
于是,在求进心理指导下,各国人民,尤其是发展相对好心理学书籍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竞争较激烈的国家的人民间形成一股风气——重视阅读各类“自我修炼”的书籍、光碟、讲座、培训及压力管理课程,以让自己有一天能不那么loser 。
想改变,是因为不满,可是性格真的能够被“改变”吗?
2
对于这一问题,主要分为变化派和稳定派两派 。
这两派其实并不矛盾,区别只是一个把着眼点放在了短期内,另一个扩大至长期 。
社会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是变化派代表 , 他认为“性格有连续性”这种说法不可靠 。一个人在特定时间点所做出的行为更多地依赖于他当时的处境,而非内在于自身的某种长期性的、本质性的特征 。他的研究显示:人的前后两个行为之间的相关系数大约只有0.30(最高值为1.0) 。
心理学家西摩·爱泼斯坦是稳定派的代表 。西摩对人们在不同情境中的行为进行了观察,这些情形包括冲动、高兴、育儿及解决问题 。他发现,米歇尔以情境因素来解释人们在特定时间点上的行为的理论大体上是正确的,但他没注意到另一问题,即人们在长时段中的行为总体上来看仍可以体现出某种一般性的特质 。

我自卑、内向,但总改不掉。性格真的可变吗?

文章插图
我自卑、内向,但总改不掉。性格真的可变吗?

文章插图
爱泼斯坦当时把这四项情形的实验时间延长到两周后,进行了前后比较,发现性格的稳定性就超出了米歇尔提到的0.30这个系数——某些时候甚至有0.90之多 。
也就是说,性格可能在短期不同情境里,有不同的表现 。但从长期看 , 你是啥性格,基本还是啥性格 。(摊手……
【我自卑、内向,但总改不掉。性格真的可变吗?】3
西摩先生的发现最近被确证了 。
思考性格特征的最佳方法 , 的确是将其视为各种各样的“密度分布” 。在一天当中,大多数人的行为总体上还是在所谓的“真我”范围内浮动,将某种性格特征付诸行动,仍是常态而非例外 。
给定这一点,我们就仍然可以有意义地谈论人与人之间的性格差异:当我们从总体上考察人们在长时段中的行为分布时,个体间的差异仍然是相当稳定的 。例如,几乎所有人在一天当中都期望自己能够拥有一些独处的时间,但某些人在这方面的需求比他人要高 。
这一新发现意味着什么?
简单来说,那就是人们不断重复的行为模式塑造着他们的性格,你内向也好,认真负责也罢,都不会太过偏离先前已经养成的“套路” 。
4
尽管“套路”已经形成并呈稳定性,但性格还是在一生当中默默发生着变化,即便人们没有特意去改变 。
岁月是整容刀,对于性格也是 。随着年龄增长,人会变得更成熟,并根据自己的年龄来调适自己的行为 。比如一个典型的65岁长者的自律程度通常比年轻人高出85% , 亲和力也高出75%有余 。
你所担当的社会角色也会默默对你的性格变化产生印象 。从事某一项工作时间越长,性子会变得更专注负责 。亲密关系保持越久,会变得越发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 , 并具有较高的自尊 。一个事实是,一个愈能坚守承诺的人,也就是一个愈能促使自己的性格发生改变的人 。
那么,除开跳槽、进入长期的亲密关系以及接纳一个新的自我认同等途径之外,人们能否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性格?
当代心理学家布莱恩·利特说虽然基因决定了人们基础性格,但只要人们在长时段内对自己的行为模式实施充分的调整和修正,多多少少还是能够令自己的性格有所改变 。
一些研究肯定了这种可能 。一项2006年发表的研究发现 , 那些担心自己变得死板无趣的大学生为了让自己变得更风趣,将会变本加厉地花天酒地、醉生梦死(举例而已,不推荐读者效仿?。┝硪幌罘⒈碛?011年的研究则发现,那些想要发展诸如“领导力”之类的性格特质的学生会更多地投身课外活动 。
5
只是,虽然人们可以通过一些行动刻意改变某部分性格 。但切勿作死把目标定得过高或不切实际 。
例如,“有趣是最好的春药”心理学书籍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一个无趣的人发誓也要变得有趣 。改变性格这事,得一步一步来 。一个内向的人,去参加一个大party,很有可能会只想变成隐形人 , 藏起来 。一个慢性格的人,一般两周时间完成的一个工作,忽然把时间定成了一周甚至半周 , 试图逼迫自己去改变 , 结果可能事与愿违 , 甚至更加容易焦虑 。
多伦多大学简妮特·波利维和彼得·赫尔曼发现,许多人都低估了改变性格的难度,或者抱有过高预期、或是急于求成 。这些因素最终导致目标未能实现——他们称此现象为“虚假希望综合症 。”
根据他们的理论,人们原本就倾向于制定困难的、乃至于自己几乎达不到的个人成长目标,他们在取得一些初期成果后并无多少进展 。但是,他们在分析自己的失败时,会倾向于认为失败并非不可避免;例如将其归结为“我只是还不够努力”等 。进一步地 , 他们会认为自己仅需作出某些细节上的调整便仍可获得成功 。
最终 , 他们很可能会由于“能力配不上野心”而再度遭逢挫败,并继续以错误的方式分析自己的失败 。如此这般,陷入循环往复的怪圈之中 。这某种程度上 , 也是鸡汤文学简单粗暴强调开始的重要性与结果的美好,而忽视了过程 。
如此看来,在第一时间就制定出切合实际、且易于坚持的长期目标,便是十分关键的一点了 。
那些声称可不费吹灰之力地迅速改变自己性格的理论,总归是不大可靠的 。一个人的思维、感知及行为方式的养成需要多年的积淀,想要令它们有所改变,不假以时日、大费周章的话,很难 。
好在改变还是“有可能发生” 。
(参考资料来源The )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