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餐时代”也需慢体会

因为有喜欢看书的习惯,于是,偶遇到这本《女心理师》 。
出于好奇,在阅读之前随意看了一下书评 , 书友对此书褒贬不一,而且反差相当大 。
【“快餐时代”也需慢体会】我这个人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凡是特别具有争议的东西,我都很想去“一探究竟” , 但看书之前看书评倒不是说在乎别人的看法,也不是说,别人的评价会左右我的决定,相反,我大多时候都很特立独行固持已见,不会轻易认同别人的看法 。之所以有这种举动,纯属好奇 。看了书评后 , 反而更加激起了我对这本书的兴趣!
人的一生,能遇到和自己“同频”的人的机会真的不多,所以就有了“人生得一知已足矣”的感慨 。
这个世界很大,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的人并不少,然而正是因为世界太大,所以我们不一定能遇到这样的人,就算能遇到,萍水相逢素不相识 , 人家不知道我们底细,也未必愿意与我们真诚相交,也就注定了我们会与之失之交臂 。
然而,书沟通心理学高尚,特别是好书 , 就解决了这方面的困难 。它就像所向披靡的将军,过关斩将 , 能打通所有的“敌方关卡”,它又像“妙手回春”“包治百病”的“神医” , 只要人的“心”与它有所“碰撞”,所有的“病魔”都会“无所遁形”并被“斩尽杀绝”,但它更像是一位不言不语却胸有丘壑、不动声色却运筹帷幄、不争功羡宠却能救人于“水火之中”的“良师益友”!更重要的是:只要你“遇”见了它,它就会对你“坦诚相待”,对你“呵护有加” , 对你“肝胆相照” , 对你“不离不弃”,前提是你愿意接受 。
总之,对于好书,我就是这种感觉 。
《女心理师》是著名心理学家毕淑敏写的一部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 。小说结构别致新颖,内容真实详?。?榻谝埠芮?鄱??。
书中主要讲述的是主人公贺顿的成长和蜕变:不堪回首的儿时悲惨遭遇使她的心灵受到严重的创伤,一次偶然的机遇让她接触到了心理师这个行业,一方面出于对生存压力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自身生命的探寻,她奋然投身到了这个行业中 。
于是,在别人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中开启了救赎别人同时也是救赎自己的征程……
在求知欲与好奇心的驱使下 , 日夜兼程,很快便把这本书给“啃”完了 。
书是看完了  , 没完的是伸向远方的思绪!当看到她被姬铭骢心理学教授施以“特别治疗”(我很欣赏贺顿的勇气沟通心理学高尚,在后来“觉醒正视自己后”的她给了这名“教授”毫不留情的“当头一棒”)后内心曾被强行“割裂”开来的两个“自我”进行毫无障碍地沟通对话时,竟莫名地有种感动,也许是了解之后的理解产生的感同身受吧!
有些人觉得作者塑造的人物三观不正,我倒不这么认为 。我觉得整体来看的话作者的写作很有张力和前瞻性,塑造的每个人物不但有血有肉,而且在思想的发展中一直处于不断变化和完善中,能引领着读者一起去探寻心灵的奥密!
是的,若单看贺顿的某些行为,的确有失体统 , 但若追根溯源,了解了她从小生长的环境和遭受的“摧残”,我们就能理解她的这种异于常人的行为了 , 这不是对“不道德行为”的“纵容”,只是“理解” 。要知道,对于孩子,父亲是“天”,母亲是“地”,其中任何一方的“失职”都会使孩子的“世界”出现“塌方” , 而作者笔下的贺顿这个人物并没有因为自己悲惨的遭遇而“破罐破摔”一直“沉沦”下去,而是通过自己不懈地努力 , 不断地自我提升,在没有多少经验可以借鉴的新兴行业里贡献着自己的才智,在为别人排忧解惑的过程中也寻找到了一直困扰自己内心的不解命题!
一本书,值不值得看,并不在于它其中人物的某些行为是否符合众所周知的标准的“道德观”(因为创作源于生活,其中的人也是取材于真实的人 , 只要是人,就有弱点) , 而是能不能通过书中人物的发展变化向人们“揭示”出引发这些行为的“本质因素”,只有这样 , 才能对读者起到警醒或引导启明的作用 。
所以,整体上看 ,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特别是对于那些对自己内心痛苦不明所以的人,很具有启发意义 。
本文到此结束 ,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