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美食文化——布朗族食俗,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烹调方法

云南布朗族印象布朗族属古代的濮人族群 。东汉时迫使部分濮人南迁,蜀汉时被迫强迁祥云 , 西晋时又有部分南移至今临沧地区,宋代再度南迁,至元明时期,濮人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以西 。清代,濮人的分布 , 上至永昌下至今西双版纳皆有 。现主要聚居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布朗山、巴达、西定和打洛等山区,其余分散聚居在云县、镇康等地 。

云南美食文化——布朗族食俗,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烹调方法

文章插图
布朗族
新中国成立前夕,澜沧县糯福区布朗族还使用过一种石头磨制的石凿 , 用于播种 。另外,还在施甸、勐海、勐连等布朗山寨发现磨光的石斧、石刀、石轮,说明其先民曾使用过新石器 。
云南美食文化——布朗族食俗,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烹调方法

文章插图
石器工具
云南布朗族的食俗演变远古濮人曾经历过“茹毛饮血”时代,后来尝到雷击森林烧死野兽用来充饥,觉得很香才开始熟食 。东汉时,大部分居住在山区的濮人,仍处在原始公社母系制度阶段 。其中,有些部落仍保留着吃人之风俗 。据《永昌郡传》称,当地的原始部落的人们,常常“贷老相食”,互相交换老人为食 。
唐宋时期,布朗族先民经济生产状况已有了较大发展,但原始狩猎仍然盛行 。竹鼠、松鼠是他们的辅助肉食,以芭蕉代替器皿进食 。唐代 , 濮人广为取卤制盐,其中勐腊的盐井 , 最早就由布朗族开采 。
云南美食文化——布朗族食俗,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烹调方法

文章插图
代替器皿的芭蕉叶
自元代以来,大部分地区已由游牧逐渐转向定居,从事山地农业生产为主,但采集狩猎仍占一定比重 。饲养的畜禽除部分作食物外,大半作祭祀杀牲之用 。喜食虫、鼠 , 多作烘烤而食,善用芭蕉叶作为器皿 。
云南布朗族神秘的“食土”食俗吃红土,是旧时布朗族妇女的一种特殊食俗,他们善于在村旁选择湿润、洁净的红土,用竹筛扬去杂物后,放在通风处晾干或在火塘边烘干,再倒入竹筒保存,以备随时食用 。干燥后的红土,色泽晶莹、鲜亮 , 味稍麻微辛,据说具有止吐、除腥、提神的功效.布朗族妇女一般都喜欢吃,尤其是怀孕的妇女最嗜食 。
据专家研究,云南布朗族孕妇喜吃粘泥,事出有因 , 黏土不但能通过吸收氢离子来控制血液的酸碱度,还可以缓解妇女妊娠时期的不适 。此外,黏土乃化学物品中的吸收剂,有医疗特性 , 可以吸收野生土豆中的微弱毒性和橡实中的丹宁酸 。
云南布朗族当今的食俗仍然堪称“稀奇古怪”布朗族主要分布在澜沧江和怒江中、下游两侧山岳地带 。西部有高黎贡山、哀牢山,东部有碧罗雪山、无量山 。其村寨大多建筑在海拔1500~2300米的亚带山区的中腰地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珍禽异兽和药材丰富 。
云南美食文化——布朗族食俗,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烹调方法

文章插图
哀牢山
1.竹筒煮饭
布朗族男子还擅长用竹筒煮饭 。熟时,剖开竹筒,一人端一半就吃 。这种竹筒饭沾有竹瓢,食时具有新竹清香和炭火的烘烤味,吃着香甜可口 。
云南美食文化——布朗族食俗,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烹调方法

文章插图
竹筒煮饭
2.吃饭用手抓
在西双版纳的布朗人,他们中餐一般都习惯吃冷饭,吃饭用手抓着吃,不用筷子、碗、盘、勺、匙等食具,多用竹节代替,有时也用芭蕉叶盛饭盛菜当碗使用 。
云南美食文化——布朗族食俗,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烹调方法

文章插图
芭蕉叶盛饭盛菜
3.猎物平均分
部分地区的布朗族刀耕火种依然较为盛行 , 采集和渔猎仍然是人们维持日常生活的补充手段 。每年二三月和六七月,布朗族男子相约上山打猎,凡参加围猎者或分肉时在场的人均得一份 。按照布朗族古规 , 凡狩猎归来,走近寨边时,要对空放几炮,表示轰走附着在野物身上的鬼魂 , 以保护村社人畜平安 。
4.善用古老的烹饪方法制熟食物
01.烧焐
将肉、鱼、菌类、野菜等洗净剁细,然后用芭蕉叶将这些原料包成小包,埋在火塘灰火中,待肉类、食物发出香味时已经焐熟即可食用 , 食时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引人食欲 。
云南美食文化——布朗族食俗,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烹调方法

文章插图
焐烧
02.烘烤
将肉类切成小块 , 用竹签串起,在火塘边用微火慢慢烘烤,这类肉食烤熟后,具有香、脆、鲜三味齐全的特点 , 食之美味可口 。布朗人说:“不吃烤肉,不算尝过肉香 。”
云南美食文化——布朗族食俗,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烹调方法

文章插图
布朗族烤鱼
03.烤竹筒茶
竹筒茶也叫青竹茶,青竹茶的烧制方法简单而淳朴 。布朗族人将鲜竹筒制成烧水的器皿和茶杯 。竹筒的一端被削尖,可插入土中,以防烫手 。然后以枯枝落叶作燃料,盛上洁净的泉水,然后煮沸即可饮用 。
云南美食文化——布朗族食俗,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烹调方法

文章插图
竹筒烤茶
04.土埋酸茶
将鲜茶入锅炒熟后置于室内潮湿的地方,等茶叶发酵变酸后装入竹筒,封严盖口,埋入土中月余后取出饮用 。酸茶,一般妇女都会制作,她们喜欢把酸茶放入口中嚼细咽下 , 以帮助消化和解渴 。酸茶是当地名产,除家用外也是布朗人待客、馈赠亲友的好礼品 。
云南美食文化——布朗族食俗,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烹调方法

文章插图
布朗族的酸茶
05.烤茶敬客
布朗族热情好客 。当远方的客人踏进布朗山寨的竹楼时,主人便会双手捧上一杯浓郁香醇的烤茶 , 献给尊敬的客人解渴 。然后传烟、美酒佳肴款待 。布朗族尤重与周围各族的交往 。
云南美食文化——布朗族食俗,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烹调方法

文章插图
烤茶敬客
06.生吃
将鱼、虾、蟹剁细,拌以辣椒、大芫荽、生姜等佐料稍腌片刻,即可生吃 , 这是布朗族待客的上等风味菜 。
云南美食文化——布朗族食俗,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烹调方法

文章插图
生拌
07.食蚁卵昆虫
布朗山有一种黑蚁,在松树下营巢,每窝有数万只黑蚁,垒起的土堆高的有尺许 , 小者亦有三厘米 。黑蚁产卵数千,布朗人常挖食蚁卵 。布朗族的先人曾把癞蛤蟆列入崇拜对象,禁止捕食 。后来社会的变迁,才出现捕食现象 。伴随而来的还有捕食螃蟹、蜘蛛、蜻蜓等奇食 。
云南美食文化——布朗族食俗,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烹调方法

文章插图
布朗族的凉拌蚁卵
07.细嚼混合烟
男女都有嚼烟的爱好 。嚼烟时,同时将槟榔、石灰、草烟混合于口中细嚼,然后吐出去 , 久而久之牙齿逐渐变成黑色 , 他们认为这样的牙齿才算最美观,最坚固 。
云南美食文化——布朗族食俗,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烹调方法

文章插图
【云南美食文化——布朗族食俗,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烹调方法】嚼槟榔的布朗族妇女
08.食物互通一家亲
傣家人常让孩子认布朗族老人作“干爹”“干妈”建立“亲家”关系,经常往来 。山上的亲家前往坝区时,常带些山上的水果、芭蕉、红薯、鸡、松明赠给傣族亲家 。返回时,傣族的亲家也要回赠些粮食、盐巴等物给布朗族亲家 。凡是盛大宗教节日都互相邀请,热情款待 。
09.芭蕉叶包粑粑拜年
西双版纳地区的布朗族过年时,第一天打扫卫生,第二天杀猪宰牛、做红糖糯米粑粑,第三天是正节,赶摆、放高升,迎接日子之王的来临 。这天家族成员拜年所用之物为芭蕉叶包粑粑 。
云南美食文化——布朗族食俗,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烹调方法

文章插图
芭蕉叶包粑粑
10.羊肉稀饭祈平安
洗牛脚,是施甸县布朗族过端午节的习俗 。五月初五,村老和头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执杨柳、桃枝、黄泡树枝扎成的扫把,牵一只羊,在村中游行,把一支支的红纸小幅,插在各家门前,用手中的树枝扫一下门庭 , 表示祝福主人清吉平安 。主人把水泼在村老和头人身上 , 表示洗去牛脚迹 。游完全村,把羊牵到村外大树下宰杀,由各户自带一碗米 , 煮羊肉稀饭共餐,祈求全寨平安 。
云南美食文化——布朗族食俗,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烹调方法

文章插图
羊肉稀饭
11.捕竹鼠祭寨神
祭寨神时,由青年人去挖竹鼠,将捕到的竹鼠拴在棍子上,给它戴上花,由两个人抬着绕寨游行一圈祭奠寨神 。
云南美食文化——布朗族食俗,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烹调方法

文章插图
竹鼠
12.新郎会抓竹鼠才允诺成亲
结婚多采取从妻居,届时,男方要备好米、肉、酒、茶叶、草烟等物品摆在竹桌上,由媒人送至女方,女方要提问新郎是否会抓捕竹鼠、下河拿鱼等来孝敬父母二老,然后小伙子出去抓竹鼠、捉鱼,再经过宴席对证考核,才允诺成亲 。
云南美食文化——布朗族食俗,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烹调方法

文章插图
布朗族的婚礼
13.竹叶示“我等你”
居住在思茅地区的布朗族青年互恋相会时,往往用树叶表达心中之情 。如在途中放着竹叶,表示“我等你”;放着红毛树叶,表示“我俩相爱永远不变心,永不分离”;放着松树叶,表示“我不断地回头看你”;放着扫帚树叶,表示“我走得慢,边走边等你”等 。
云南美食文化——布朗族食俗,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烹调方法

文章插图
布朗族少女
14.橄榄树叶示“我恨你”
思茅地区的布朗族青年互恋相会时,如果在途中放着橄榄树叶,表示“我恨你”;放着辣椒叶,表示“我恨透你了”等 。
云南美食文化——布朗族食俗,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烹调方法

文章插图
橄榄叶
15.解除婚约互送槟榔
互送槟榔是西双版纳布朗族解除婚约的方式 。布朗族青年在订婚之后,如果感到不合适,只需彼此互送一串槟榔,即可解除婚约 。
云南美食文化——布朗族食俗,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烹调方法

文章插图
鲜槟榔果子
结语: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处于不同生存环境中的民族,为了生存并生存得更好,无不以其历史上传承下来的特有传统方式来顺应和利用客观的外部环境,天长地久就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生活习惯 。有的食俗民风,神秘而稀奇古怪,保留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