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孩子长成大高个,这3个“身高杀手”要远离,第一点中招的最多
提示您本文原始标题是:想让孩子长成大高个 , 这3个“身高杀手”要远离 , 第一点中招的最多
---- 想让孩子长成大高个 , 这3个“身高杀手”要远离 , 第一点中招的最多 //---- http:// //
春天是万物复苏生长的好时节 , 世界卫生组织也证实过:春天是一年中 , 宝宝窜个子的“黄金期”!所以每年春天 , 我都能听到这样的对话:
春天多带孩子晒晒太阳 , 能长个! 还得喝点骨头汤 , 以形补形! 在家给孩子拔个 , 抻抻胳膊腿儿 , 也能窜几厘米! 网上说的增高药 , 是不是这么管用啊?!家长担心孩子将来长不高 , 想尽一切办法后天弥补 , 这是可以理解的 。 但是很多家长 , 特别是中国的家长 , 都很容易在“孩子长个”这个问题上 , 陷入误区 。
今天“拜托了妈妈”请来了骨科博士任刚医生 , 在节目中跟妈妈们聊聊怎么才能让孩子长得更高 。
---- 想让孩子长成大高个 , 这3个“身高杀手”要远离 , 第一点中招的最多 //---- http:// //
---- 想让孩子长成大高个 , 这3个“身高杀手”要远离 , 第一点中招的最多 //---- http:// //
爹矬矬一个 , 娘矬矬一窝?
快来算算你家娃能长多高
关于孩子的身高 , 我们中国有句老话是这么说的 , 爹矬矬一个 , 娘矬矬一窝 。 意思大概是孩子的身高 , 受母亲影响比较大 , 受父亲影响比较小 。
从科学角度分析
这句话非常不靠谱!
---- 想让孩子长成大高个 , 这3个“身高杀手”要远离 , 第一点中招的最多 //---- http:// //
孩子的高矮的确跟遗传有很大关系 , 将来长多高 , 70%取决于遗传因素 , 30%是后天培养 。 但科学研究表明 , 孩子的身高89%是受爸爸身高遗传 , 87%是受妈妈身高遗传度 。
所以说 , 爸妈对孩子身高的遗传影响不相上下 。 “爹矬矬一个、娘矬矬一窝”这句话是个悖论 。
下面这个公式 , 分享给妈妈们 , 大家可以算一下自家娃将来能长多高:
---- 想让孩子长成大高个 , 这3个“身高杀手”要远离 , 第一点中招的最多 //---- http:// //
两个公式中 , 父母身高总和加13厘米(男孩) , 或减13厘米(女孩) , 再除以2 , 是孩子遗传因素决定的身高;在遗传身高基础上加5厘米 , 还是减5厘米 , 是后天习惯决定的 。
以男孩的身高举个例子 , 假设妈妈身高165cm , 爸爸身高180cm , 那儿子遗传因素决定的身高可能是:(180+165+13)÷2=179cm 。
但如果后天习惯不好 , 孩子身高可能是179-5=174cm;如果后天习惯良好 , 孩子身高可能是179+5=184cm , 甚至更高一些 。
---- 想让孩子长成大高个 , 这3个“身高杀手”要远离 , 第一点中招的最多 //---- http:// //
做好这4件事 , 宝宝多长5厘米
刚我们说后天习惯决定孩子是多长5cm , 还是少长5cm , 算下来这可是10cm的差值啊 , 可见后天习惯还是非常重要的 。 做到下面这3点 , 孩子妥妥的多长5cm!
01
运动直接刺激生长激素和生长板
是宝宝长个的关键
根据调查显示 ,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儿童 , 比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儿童平均高4~8cm 。 适当的运动可以直接刺激骨骼 , 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 。 生长激素分泌的多 , 孩子自然长得高 。
说到运动对长个的影响 , 除了生长激素这个大多数妈妈都知道的点 , 我们不得不提的是:生长板 。
“生长板”是什么
腿骨的骨骺和骨干相连接的部分 , 存在着一层由软骨细胞构成的结构 , 这就叫做“生长板” 。
---- 想让孩子长成大高个 , 这3个“身高杀手”要远离 , 第一点中招的最多 //---- http:// //
人体长高其实就是骨头的不断变长 , 而骨头的变长是通过生长板内软骨细胞不断增值、分化、钙化 。
生长板一旦闭合
就没有大幅度长高的可能
也就是说 , 生长板直接决定身高
适当的运动可以直接刺激生长板
对生长板内软骨细胞增值有促进作用
从而促进骨头的变长
有些运动会刺激生长板 , 有助于长个 , 比如说;
- 有氧运动(跑跳)
- 弹跳运动(篮球、跳绳)
- 拉伸运动(拉杆)
但也有些运动会导致生长板受损 , 抑制长个 , 比如:
- 举重这类的身体负重运动
---- 想让孩子长成大高个 , 这3个“身高杀手”要远离 , 第一点中招的最多 //---- http:// //
---- 想让孩子长成大高个 , 这3个“身高杀手”要远离 , 第一点中招的最多 //---- http:// //
所以 , 妈妈们带宝宝运动时 , 一定要选择有弹跳、拉伸动作的运动 , 这样的运动才有助于宝宝长个 。
02
在生长激素分泌最多时保持深度睡眠
宝宝才能长更高
除了运动 , 高质量的睡眠绝对是长个的助力者 。 现在不仅成年人 , 很多孩子也都经常“熬夜” 。 经常听到有妈妈抱怨 , “我们家孩子每天都十一、二点睡觉 , 有时候我都困得不行了 , 她还特精神……”
刚我们说过 , 生长激素分泌的多少跟长个有很密切的关系 。 而人在睡眠时 , 身体就会分泌生长激素 。 生长激素的分泌是波浪形的 , 跟睡眠时间和睡眠的深浅也是有关系的 。
任医生在节目里说:生长激素在晚上10点 , 到次日凌晨3点 , 且深度睡眠时 , 会达到分泌高峰 。
---- 想让孩子长成大高个 , 这3个“身高杀手”要远离 , 第一点中招的最多 //---- http:// //
所以说 , 要想宝宝长成大高个 , 一定要保证ta在晚上10点到次日凌晨3点这个时间段 , 是深度睡眠状态 。
正常情况下 , 人在刚入睡的1~2小时内属于浅度睡眠 , 然后再过渡到深度睡眠 。 要想晚上10点是深度睡眠状态 , 孩子就需要在晚上8、9点就准备入睡了 。
03
这个睡姿 , 对长个最有帮助
对于睡姿 , 其实没有做明确规定 , 只是从医学角度 , 推荐的睡眠姿势是右侧卧睡 。 这个睡姿会减少身体对心脏的压迫 , 保证心脏血液的正常流通 。 充足的供血量 , 也是保证宝宝高质量睡眠的因素 。
---- 想让孩子长成大高个 , 这3个“身高杀手”要远离 , 第一点中招的最多 //---- http:// //
04
睡前2小时别吃甜食
可能长不高
有些宝宝从小便养成了睡前吃东西的习惯 , 这样不仅对牙齿不好 , 容易导致龋齿 , 竟然还会影响长个!
所以要避免孩子在睡觉前2个小时吃过于甜的食物 。 比如像巧克力、饼干 , 因为糖会显著的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 , 生长激素分泌少了 , 自然影响长高 。
---- 想让孩子长成大高个 , 这3个“身高杀手”要远离 , 第一点中招的最多 //---- http:// //
这3个“长高谣言”最不靠谱
妈妈们可别再信了
就像文章开头我们说的 , 一提到孩子长个 , 中国家长的误区就是喝骨头汤、拔拔个……今天的节目里 , 任刚医生就给妈妈们一一辟谣 。
01
光喝骨头汤 , 不仅不能长个 , 反而加重肠胃负担
很多宝妈都认为“以形补形” , 多喝骨头汤能补钙 , 让宝宝长大个 。
但其实每100g的骨头汤只含有4mg钙 , 就算喝个水饱 , 也起不到什么补钙的效果!而且骨头汤看似白白的 , 实际上都是脂肪和油脂 , 很不容易消化 , 会增加宝宝肠胃的负担 。
---- 想让孩子长成大高个 , 这3个“身高杀手”要远离 , 第一点中招的最多 //---- http:// //
02
盲目拔个 , 可能拉伤韧带
“拔个”是我们通俗一点的说法 , 实际上就是牵引 , 拉着孩子的胳膊或者腿抻一抻 , 就能把身高“拉长” 。
事实是仅仅借助外力 , 盲目牵引不但不会让宝宝长个 , 反而很可能韧带拉伤 , 妈妈们还是不要轻易尝试 。 但是适当牵引确实能帮助长个 , 比如运动过后 , 带孩子拉伸一下 。
---- 想让孩子长成大高个 , 这3个“身高杀手”要远离 , 第一点中招的最多 //---- http:// //
03
增高药不靠谱 , 别瞎吃
一些无良商家抓住家长想让孩子长个的心理 , 说增高药没有副作用 , 甚至扬言一个月就能长高5㎝ 。
但任医生告诉我们 , 没有任何医学证据表明增高药有增高的效果 , 反而可能打乱孩子正常的生长规律 。
如果妈妈们觉得孩子身高偏低 , 没有明显病态 , 可以通过改变睡眠习惯、加强运动等方式 , 来帮助孩子长个;如果觉得孩子的身高比同龄人矮一大截 , 并且精神不好 , 最好及时带孩子看医生 , 确认是否跟内分泌有关 。 总之 , 不要相信增高药 , 更不要轻易尝试!
---- 想让孩子长成大高个 , 这3个“身高杀手”要远离 , 第一点中招的最多 //---- http:// //
- 「靠谱育儿说」孩子睡觉不老实别以为是热的!3种表现说明是脾虚,家长别搞错了
- #靠谱育儿说#告诫:别再给孩子吃豆浆油条了!3类早餐易伤脾胃,家长别不在意
- [樱桃育儿经]雨水过后,这3样东西要“扔掉”,很容易让孩子积食不长个!
- 『燕赵晚报』“他们都是生病的孩子,我会像照顾孩子那样去呵护他们!”
- 今日余庆@曝光!余庆的家长们请长点心吧,叮嘱你的孩子戴好口罩!
- 『育儿趣乐园』“黑名单”饮料成娃的最爱,3种饮料孩子经常喝,伤脾胃还不长个
- 每日说育儿知识■孩子免疫差,家长记好“不睡2觉,不吃2物”,强娃脾胃不生病
- 【育儿之百科全书】立春过后,又是“猛长期”,家长做好3件事,孩子蹿高一大截
- #育儿房间#原创儿童已成白血病高发群体:这些水果“隐患”,最好少给孩子吃
- [育儿房间]原创“妈妈,我蛋蛋疼”,本以为孩子只是磕到了,谁知差点出了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