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管好让孩子们上瘾的“聪明药”

提示您本文原始标题是:如何管好让孩子们上瘾的“聪明药”

  作者:斯远

一种被称为“聪明药”的精神药品进入公众视野 。 据报道 , 因为服用“聪明药” , 高三女生田静(化名)的学习成绩一度提升很快 。 不过 , 负面作用也随之而来 , 服药一个多月后 , 开始掉发、失眠 。 停药后更是头疼、恶心 , 烦躁不安 。 后来 , 已成瘾的田静开始从网上找药、买药 , 直至服用了一段时间的“摇头丸” 。


                    如何管好让孩子们上瘾的“聪明药”

---- 如何管好让孩子们上瘾的“聪明药” //---- http:// //

“聪明药”的主要成分是哌醋甲酯 , 常见商品名包括利他林、专注达等 。 它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 , 可以提升注意力、降低疲劳感 。 其作用机制与冰毒的主要成分类似 , 大剂量服用时可能成瘾 。

作为一种处方药 , “聪明药”确有其适用的范围和领域 , 比如 ,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嗜睡症等 , 按照相关规定可以从医生那里获得这种处方药 。 一般情形的注意力不集中、疲倦等情形 , 并无可能从正常渠道获得该药 。 然而 , 从报道披露的情况看 , 当下 , “聪明药”越来越多地被抱着提升学习、工作效率初衷的普通人用于非临床治疗 。

这种状况令人惊愕 。 在学业压力巨大、竞争形势激烈的社会背景下 , 如果听任此类精神药品成为大众的“提神神器” , 必然会严重危害公众健康 , 损害社会正常的价值观 。 管好此类精神药品 , 勿使外流、杜绝滥用已迫在眉睫 。

据报道 , 目前“聪明药”流通的隐秘渠道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 一是来自国内 , 如医生开方造假导致药品流出;再就是走私 。 而无论是哪一种渠道 , 折射出来的都是重视不够、制度不严的问题 。 以开方为例 , 尽管按规定利他林的处方要保存三年 , 且每一批次的药品都是可追溯的 , 但如果处方本身就是假的 , 保存、追溯又有何意义?此外 , 在制度设定方面 , 目前对利他林的监管也远不如杜冷丁等麻醉药物 。 杜冷丁、芬太尼贴剂等麻醉药品 , 在患者使用后 , 医院必须回收针剂 , 之后才能开具下一次的用药 , 但利他林并无相关要求 。

而涉及到走私方面 , 也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 作为精神药品 , 走私利他林的风险要小得多 , 即便被查获 , 也只是涉嫌走私普通货物或物品 , 其所面临的处罚 , 也多为货物被罚没、罚款、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 。 而同属第一类精神药品的苯丙胺 , 则被划为毒品 , 一旦入境则涉嫌走私毒品罪 。

可见 , 在两个方面 , 相关部门查处的震慑力度还应该更严厉 。 不然 , 巨大的需求之下 , 最严重也仅是行政拘留的惩处 , 会让风险与收益严重不对等 , 很难杜绝人们能继续轻易买到“聪明药” 。

现代社会生存与发展压力越来越大 , 很多人包括学生都会感觉到疲惫 , 也都希望自己能够像钢铁战士一样持续高能 , 这是“聪明药”有市场的社会成因 。 但无论如何 , 依赖药物刺激提神的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 , 实不可取 。

而除了从制度层面严格管理精神药品 , 严查走私之外 , 还应该加强科学普及 , 提醒社会公众特别是处于竞争前端的学生们 , 不要为了追求短期效果而“嗑药”犯险 。 一旦成了瘾君子 , 一切正常的人生节奏都将被打破 。 那么 , 你面临的就已经不是争优领先的问题 , 而只能是中途退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