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就得“看脸”,不然长大要脸盲啦
提示您本文原始标题是:小孩子就得“看脸” , 不然长大要脸盲啦
“对这个看脸的世界绝望了”
“长得帅的男老师的课 , 占前排座位就像打仗一样 。 ”
“长得好看能吃的是吃货 , 长得丑能吃的是饭桶!”
“这个看脸的残酷无情无理取闹的社会 , 举报了!”
---- 小孩子就得“看脸” , 不然长大要脸盲啦 //---- http:// //
生活中 , 我们总能听到许多类似的话 , 对错且不论 , 这些话至少鲜明的指出了人类在社会交往中必然会关心的重要元素——“脸” 。
“脸”为什么这么重要呢?从社会的角度来看 , 我们需要通过“看脸” , 对一个人的身份、年龄、性别、情绪和意图有一个最初判断 , 从而更好地进行社会交往 , 其重要程度自然不言而喻 。
事实上 , 人类的“看脸”是从出生就开始的——有研究发现 , 婴儿更喜欢和“脸”相似的事物 , 比如由简单轮廓与两个黑斑(眼睛)组成的“脸状”图案[1] 。 新生儿还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认脸能力” , 比如:出生几天后 , 婴儿就能表现出对母亲的脸的偏好[2] , 相较于其他女性的脸 , 他们会更喜欢母亲的脸 , 也更喜欢和母亲进行“脸对脸”的视线接触 。
---- 小孩子就得“看脸” , 不然长大要脸盲啦 //---- http:// //
某一天 , 有两名研究者突发奇想提出了一个问题:“是刚出生的婴儿更爱‘看脸’还是稍大的婴儿更爱‘看脸’呢?”他们捕获了新生儿的视觉信息后发现:相比于幼儿 , 4个月以下的婴儿会更频繁地将视线落于类似于“脸”的图片 。 同时 , 研究也发现婴儿视线中“人脸”的出现频率会在出生后一年半的时间里显著减少 。 这是为什么呢?Jayaraman提出了两种可能[3] 。
---- 小孩子就得“看脸” , 不然长大要脸盲啦 //---- http:// //
第一个假设:是因为父母陪伴次数少了吗?
人体输入假说认为 , 随着婴儿年龄增大 , 他们看“脸”的频率下降 , 是因为父母亲对于年幼的婴儿更为重视 , 因为年幼的baby无法独立生活 , 需要父母亲帮忙喂饭 , 清洁 , 穿衣等等 , 所有这些活动都需要父母长时间的贴身陪伴 。 而当孩子长大 , 自理能力逐渐增强 , 父母就不需要时时陪伴在他们的身边 , 出现在婴儿视野中的频率就会减少 。 这一假说表明婴幼儿高频率的“看脸”经历 , 是他们不成熟和需要照料的副产品 。 然而 , 这个假设很快被实验推翻了 。
---- 小孩子就得“看脸” , 不然长大要脸盲啦 //---- http:// //
研究者进行了一个横断研究 , 他选取了年龄分别为3,6,12,18和24个月的84名婴儿 , 并要求他们的父母在周一至周日随机抽取一天 , 每隔半小时对孩子的清醒状况和身边人数做记录 。 结果发现 , 随着年龄的增加 , 出现在婴儿周围的人数并不会下降 。 简而言之 , 看护者的陪伴频率不能解释婴幼儿“看脸”频率的减少 。
---- 小孩子就得“看脸” , 不然长大要脸盲啦 //---- http:// //
第二个假设:是因为不再看“脸”了?
既然看护者的陪伴并没有减少 , 那又是为什么呢?研究者认为是婴儿自身视野有限 , 看人的时候只能看到一部分 , 从而增加了婴儿视线中的脸部频率 , 这便是面部输入假说(Face-input hypothesis) 。 比如同样是和妈妈对视 , 大一点的小朋友除了看到妈妈的脸 , 还能看到妈妈的身体 , 或者转动脖子看到周围的其他事物等 , 而婴儿只能看到妈妈笑眯眯的脸 。 从这个角度来看 , 年龄小的婴儿视野中人脸的出现频率更大 , 可能反映了我们早期对面部输入体验的强烈需求 。
小时候的我们应该多看“脸”
早期的“看脸”频率对于婴儿面部加工——即“认脸”能力的发展尤为重要 。 年龄小的时候 , 我们更关注“脸” , 也更看“脸” , 如果小时候没有得到足够的看“脸”体验 , 长大后我们对面孔识别的能力便会受到影响 。 Gottlieb的理论也提到说 , 出生早期的频繁看脸让婴儿有了更多接触环境的机会 , 有助于他们发展将来识别和区分不同人脸 , 以及“察言观色”、理解他人面部表情的能力[3] 。
关于先天性白内障孩子的研究支持了这一理论 。 先天性白内障的孩子在出生的头几个月就因病失去了视觉 , 即使之后治愈了疾病恢复了视觉 , 他们依然无法很好的识别他人的脸 。 研究者认为 , 早期剥夺婴儿“看脸”的机会很有可能将导致婴儿面孔加工的永久性缺失 , 而且这种“认脸”能力的缺失在他们的发展后期才会显现出来 , 典型的表现就是俗称的“脸盲” 。
教孩子看“脸” , 从“互动”做起
心理学家Bowlby指出 , 随着人类的发育和进化 , 母婴之间的“依恋”使看护者倾向于接近他们的孩子 , 同时进行面对面交流[5] , 所以影响婴儿早期视觉体验中频繁“看脸”的主要因素不单单在于婴儿或看护者 , 还在于彼此的互动 。 从前文我们了解到 , 婴儿长大之后 , 肢体运动能力发展 , 能够转动身子并对视觉场景的其他方面产生感兴趣 , 也就不专注“看脸”了 。 因此 , 父母们要谨记在孩子出生几个月时多与孩子进行“脸对脸”互动 , 让孩子们积攒足够的“看脸”经历 , 由此才能和“脸盲”说再见 。
---- 小孩子就得“看脸” , 不然长大要脸盲啦 //---- http:// //
参考文献:
[1] Cassia, V. M., Turati, C., & Simion, F. (2004). Can a nonspecific bias toward top-heavy patterns explain newborns' face preference?. Psychological Science, 15(6), 379-383.
[2] Bushnell, W. R. (2003). Newborn face recognition. In O. Pascalis & A.Slater (Eds.), The development of face processing in infancy and earlychildhood: Current perspectives (pp. 41–53). Hauppauge, NY: NovaScience Publishers, Inc.
[3] Jayaraman, S., Fausey, C. M., & Smith, L. B. (2017). Why are faces denser in the visual experiences of younger than older infants?.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53(1), 38.
[4]Gottlieb, G. (1991). Experiential canalization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theor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7(1), 4-13.
[5]Ainsworth, M. S., & Bowlby, J. (1991). An ethological approach to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merican Psychologist, 46(46), 333-341.
作者:三千李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
(ID:bnupsychology)
果壳
ID:Guokr42
- 「天水共一色」别再让你的无知,害了幼小孩子!
- 小宋和小宝@积食是小孩子的通病,多给孩子吃这些,积食全消,个子蹭蹭长
- 「宝宝辅食大全」注意 | 小小年纪怎么就得了胃病?其实,孩子得胃病和父母常说这句话有很大关系!
- 【二乔育儿】小孩子便秘怎么办?家长别担心,给你这些小诀窍
- 『宝妈必备』小孩子体温怎么量才准确,家长要注意这4个点
- 「阳光语言矫正」为什么要给小孩子做听力复测,父母如何保护孩子的听力
- #杏妈育儿#原创越来越多的小孩子患上了抑郁症,如何去检测出来呢?家长可以这样做
- 儿科医生雨滴■原创小孩子爱生病,其实这才是真正的“百病之源”
- 学点时尚搭配:算算你家的老公值多少钱?超过3500元就得看紧了
- #关山老师谈育儿#原创宝宝独立吃饭的黄金期,错过了就得追在后面喂,家长要重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