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想吃饭、胃口差?中医师教你如何“养儿有道”
提示您本文原始标题是:孩子不想吃饭、胃口差?中医师教你如何“养儿有道”
君和堂授权家长训练营
对于孩子 , 家长总是关心过度 ,
总觉得给再多都不够 。
天冷了 , “多穿点 , 会感冒的!”
天热了 , “不能脱 , 着凉了怎么办!”
不想吃了 , “再吃一口 , 不然长不高!”
······
可怜天下父母心 , 养孩子真的不容易啊!
特邀蔡京龙医生 , 足不出户在家就能学 , 小毛小病不再怕 。
孩子的健康一直是父母最关注的事情 , 我们往往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给孩子 , 然而有些时候并不适合 。 对于孩子 , 我们需要先了解孩子在生理上、病理上和成年人的不同之处 , 来更有针对性的顾护及喂养 。
在生理上由于小朋友生机蓬勃、精力充沛、生长发育旺盛 , 大多数的孩子好动活泼、声音洪亮高亢 , 喜欢贪凉而怕热 , 因此 , 中医上又称孩子为“纯阳之体” 。
---- 孩子不想吃饭、胃口差?中医师教你如何“养儿有道” //---- http:// //
“纯阳之体”意指阳气单纯和旺盛 , 容易伤于邪也容易趋于康复 , 邪正相争的过程中 , 邪气容易从阳化热 , 饮食不当亦容易食积化火 , 所以多数的孩子体质偏热 。
平时顾护不宜穿太厚、饮食不宜过食肉类及过油腻 , 调补方面也适合清补为佳 , 古人有一句名言“若要小儿安 , 三分饥与寒”是很有道理的 , 合理的调护和喂养 , 则更能促进其生长和发育 。
下面分享蔡京龙医生小儿常见脾胃问题的医案二则:
小儿伤食 , 食欲不振
不思食 , 又称纳呆、不知饥饿 , 食欲不振;《伤寒论》称不欲饮食 。 可理解为不想吃饭 , 或是被动式的到了饭点而进食 , 而非肚子觉得饿了主动去找食物 。
侯某 , 男 , 8岁 , 2014年9月1日初诊 , 食欲不振三天;平时爱食肉制品 , 米、面、蔬菜类均不吃 , 饭后易胃胀;感冒时易发咽炎、肺炎;当下症状不思食 , 胃痞胀 , 平日大便干 , 2-3日一次 , 舌红苔白 , 脉数 。
拟方:焦三仙、生甘草、砂仁、鸡内金、炒谷芽、连翘、生白术、白芍 , 7剂 , 复煎 , 并嘱其砂仁后下 。 7日后电话回访 , 妈妈反映:不思食及胃痞诸症均已愈 。
蔡医生语:
多数患儿不想吃饭的话均有明显的伤食病史 , 或因过食 , 导致脾胃受损 , 或因先天脾胃虚弱运化不佳所致 , 此例患儿属脾虚兼食伤 , 《景岳全书-饮食门》云:“伤食者必恶食” 。 故需健脾益气 , 消食导滞 。
小儿溃疡性结肠炎
小儿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症状不一 , 一般发病率较低 , 但病情反复病程较长 , 长时间的腹泻伴便血易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及学习状态 。 在中医学上属于泄泻、痢疾的范畴 。
林某 , 女 , 10岁 , 2015年3月6日初诊 , 腹泻伴粘液及脓血便2年 , 经过检查发现是:溃疡性结肠炎 。 其父带着女儿辗转各大医院而不得治愈 , 每逢阴雨天、课业压力或饮食不当、劳累时病情加重 , 后经友人介绍故来就诊 。
---- 孩子不想吃饭、胃口差?中医师教你如何“养儿有道” //---- http:// //
当下症状:腹泻伴脓血便一日6~7次 , 大便前腹部麻伴肠鸣 , 平时畏寒 , 畏食生冷 , 口不干 , 乏力 , 舌淡苔白 , 脉虚数 。 按上述症状 , 此儿为脾肾阳虚之休息痢 。
自拟方:苡仁、法夏、莪术、生甘草、白僵蚕、穿山龙、杜仲、木瓜、生黄芪、五味子、山萸、炒白术 , 7剂 。 上药以水1碗半 , 煎至半碗 , 饭后温服 , 一日两次 , 复煎 。
3月13日二诊 , 自述次数减为一日3~4次 , 脓血亦减少 , 按上方加补骨脂、白芨 , 14剂 。
3月27日三诊 , 乏力减轻 , 大便次数减为日1~2次 , 便血止 , 但尚有粘液 , 阴雨天时大便次数增加 , 后再以上方加党参、茯苓、乌梅以补气升提、健脾利湿、收涩固涩 , 两周后基本告愈 , 半年后电话回访无复发 。
- 「靠谱育儿说」孩子睡觉不老实别以为是热的!3种表现说明是脾虚,家长别搞错了
- #靠谱育儿说#告诫:别再给孩子吃豆浆油条了!3类早餐易伤脾胃,家长别不在意
- [樱桃育儿经]雨水过后,这3样东西要“扔掉”,很容易让孩子积食不长个!
- 『燕赵晚报』“他们都是生病的孩子,我会像照顾孩子那样去呵护他们!”
- 今日余庆@曝光!余庆的家长们请长点心吧,叮嘱你的孩子戴好口罩!
- 『育儿趣乐园』“黑名单”饮料成娃的最爱,3种饮料孩子经常喝,伤脾胃还不长个
- 每日说育儿知识■孩子免疫差,家长记好“不睡2觉,不吃2物”,强娃脾胃不生病
- 【育儿之百科全书】立春过后,又是“猛长期”,家长做好3件事,孩子蹿高一大截
- #育儿房间#原创儿童已成白血病高发群体:这些水果“隐患”,最好少给孩子吃
- [育儿房间]原创“妈妈,我蛋蛋疼”,本以为孩子只是磕到了,谁知差点出了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