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香蕉喝益生菌?宝宝便秘,这几个误区千万不要踩

提示您本文原始标题是:吃香蕉喝益生菌?宝宝便秘 , 这几个误区千万不要踩

前几天 , 在我们的宝妈互助群里看见几位妈妈在讨论孩子的便秘问题 。

宝妈A:宝宝一岁 , 这两天粑粑又干又硬 , 而且看他拉的时候很是费劲 。 应该是便秘了 。 我们不是经常说吃香蕉可以通便吗?想给孩子试试看 。

宝妈B:益生菌是不是也可以治便秘呢?我家小宝刚刚吃辅食没多久 , 这两天也是有些便秘症状 。

宝妈C:我最近也头疼呢 , 你们说的香蕉 , 益生菌我给孩子都有试过 , 好像没啥效果 。 蜂蜜不知道是不是可以?


吃香蕉喝益生菌?宝宝便秘,这几个误区千万不要踩

----吃香蕉喝益生菌?宝宝便秘 , 这几个误区千万不要踩 //---- http:// //

其实 , 不止是群里 , 我们的后台经常会收到许多爸爸妈妈关于宝宝“便秘”的咨询 。

宝宝的便便是身体的晴雨表 , 也是爸爸妈妈的关注焦点 。 我们之前也有专门写过宝宝便秘的文章 , 教大家如何正确处理 。

不过 , 这里我们还要再提醒各位爸爸妈妈 , 像香蕉、益生菌、蜂蜜这些经常听说的通便方式 , 其实是误区 , 千万不要踩哦 。

一、香蕉通便?你被骗了

一直以来香蕉被作为预防便秘的法宝 , 无论大人孩子 , 只要便便稍微有点干 , 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它 。 可实际上香蕉不仅不能通便 , 还可能让便秘加重!

解决便秘主要的方法就是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 , 膳食纤维有软化大便、促进排便的作用 。

可是香蕉中膳食纤维的量非常少 , 只有1.2g/100g,而且香蕉中含有较高的单宁 , 会抑制胃肠液分泌并抑制其蠕动 , 具有一定的收敛作用 , 特别是未成熟的香蕉中 , 单宁含量更高 。


吃香蕉喝益生菌?宝宝便秘,这几个误区千万不要踩

----吃香蕉喝益生菌?宝宝便秘 , 这几个误区千万不要踩 //---- http:// //

如果宝宝摄入过多 , 就有可能引起便秘或加重便秘病情 。 除此之外 , 香蕉中的抗性淀粉和果胶摄入过多也会加重便秘 , 但是却对止泻有一定帮助 。

相比之下 , 西梅、杏、苹果、梨是更好的防便秘水果选择 。 当然还有高纤维的蔬菜 , 如西兰花、南瓜、红薯等 。

二、益生菌 , 不是想用就能用的

很多家长都会给孩子吃益生菌用来治疗便秘 , 一般宣传上对便秘有效果的是乳双歧杆菌 , 但在儿童便秘的临床应用上缺乏循证医学依据 , 也就是说 , 证据不足 。

国内外很多便秘临床指南 , 都没有关于益生菌治疗便秘的内容 。

益生菌更适合在宝宝肠道功能紊乱的时候使用 , 如腹泻、消化不良、使用抗生素时 。 而且 , 妈妈们要注意选择不含奶、糖等的益生菌制剂 。

相比于益生菌 , 我们更建议妈妈们考虑选择益生元 , 来缓解宝宝便秘的症状 。

益生元可以通过刺激人体结肠内常驻菌的生长和活性 , 来有效改善便秘 。 常见的益生元来源有母乳、芦笋、菠菜、草莓等 , 其实 , 就是让宝宝多增加点膳食纤维的摄入 。


吃香蕉喝益生菌?宝宝便秘,这几个误区千万不要踩

----吃香蕉喝益生菌?宝宝便秘 , 这几个误区千万不要踩 //---- http:// //

有些妈妈认为喝酸奶可以促进排便 , 其实也是和酸奶中含有益生菌有关 。 但正如前面所说益生菌对便秘的治疗效果缺乏医学依据 。

另外 , 酸奶里面的益生菌含量很少 , 一般仅为2%~5%;周岁以内的宝宝不能喝酸奶 , 酸奶中的牛奶蛋白可能引起宝宝过敏 。

三、蜂蜜水 , 周岁内宝宝禁用

有些妈妈认为宝宝便秘应该喝点蜂蜜水 , 它有润肠、缓解便秘的作用 。 事实上 , 蜂蜜虽有润肠作用 , 却不是对人人都有用 , 尤其宝宝食用蜂蜜要更加谨慎 。

1、一般来说 , 周岁以内的宝宝是禁止食用蜂蜜的 , 这是因为蜂蜜在酿造、运输与储存过程中容易受到肉毒杆菌的污染 。

1岁以内婴儿由于肠道微生物生态等平衡不够稳定 , 致使食入的肉毒杆菌容易在肠道中繁殖 , 产生毒素并引起中毒 。


吃香蕉喝益生菌?宝宝便秘,这几个误区千万不要踩

----吃香蕉喝益生菌?宝宝便秘 , 这几个误区千万不要踩 //---- http:// //

2、蜂蜜是由花粉酿造而来 , 过敏体质的孩子食用后还有可能引起过敏 。

3、蜂蜜的通便作用主要是因为其果糖成分的作用 , 但是只对果糖不耐受的人群有用 , 并且蜂蜜通便至少要吃几十克 。 然而 , 果糖耐受人群远大于不耐受人群 , 所以大部分人吃蜂蜜通便并没有什么用 。

宝宝吃喝拉撒对爸爸妈妈来说都是大事 , 但是面对便秘问题的时候 , 我们要做的是从合理的饮食搭配和良好的排便习惯做起 , 以上这些经常听人说起的坑要注意避让 , 否则受罪的还是宝宝 。

当然 , 如果宝宝有顽固性便秘 , 请及时到医院检查 , 确定病因 , 排除器质性疾病或食物过敏等问题 , 对症解决 。

关于今天的话题 , 你还有什么看法吗?欢迎你在评论区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