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容易」孩子上吐下泻,“半吊子”妈妈的做法连儿科专家都点赞!
本文原始标题是:孩子上吐下泻 , “半吊子”妈妈的做法连儿科专家都点赞!
读者来信
黄医生:
您好!我是一名年轻妈妈 , 关注您公众号很久了 。
前段时间 , 孩子上吐下泻 , 在就医、吃药这个问题上 , 我和家人也差点因为观念问题吵起来 , 孩子病好后 , 有感而发 , 写了一篇文 , 发给您 , 也是想和众多和我有相似经历的年轻妈妈分享下感受 。
您也可以点评下我的做法是否合适 。 如采用 , 我会很高兴的 。 谢谢!
祝您一切顺利 。
阿山
孩子的事 , 小事也是大事 , 就是这样一句话 , 常常就像风一样 , 可以吹起家庭的波浪 , 有的时候是涟漪 , 有的时候确是狂浪滔天 , 难以平息 。 孩子从出生开始 , 大家就关注她/他的一举一动 , 稍微有病痛 , 家中长辈立马从各方登场 , 要是意见不统一 , 大家的焦虑就升腾起了一股烽烟 。
没生孩子之前 , 我对医生开药的认识
大约四年前 , 和两个闺蜜在单位食堂吃饭 。
大蜜:“你们以后要是有了小孩 , 生病了去看医生 , 会吃医生开的药吗?”
我:“废话呀 , 不然看医生干嘛!”
小蜜:“为什么这么问?”
大蜜:“我有一个同学 , 她家娃生病了带去看医生 , 医生开了药 , 她却发朋友圈说不能吃 , 喏!你们看!”
我和小蜜凑上前 , 朋友圈很短 , 附上了几张开药单 , 只言片语中愤慨的情绪扑面而来 , 是在抨击某三甲医院的医生竟然开出这种药给小孩吃 。
我和小蜜对视一眼 , 我忍不住了:“为什么不吃医生开的药 , 难道忍心让小孩子难受吗?你们怎么看?“
大蜜:”对呀 , 有病就治病啊 , 看医生就吃药咯 。 “
小蜜:“看不懂这药 , 不过我应该也会听医生的吧 。 “
时至今日 , 我已经升级成母亲了 , 经历了当妈妈的很多事 , 其中 , 最害怕的 , 莫过于小祖宗身体有恙 。
今年春节 , 我们带着宝宝回到县城老家 , 我们把娃放在爷爷奶奶处 , 想过了元宵再接回来 。
孩子上吐下泻去就诊 , 医生的药单让我存疑
年初九早上七点 , 公公打来电话 , 我心中咯噔一下 , 肯定是宝宝生病了 。 果不其然 , 公公告诉我 , 昨晚十一点 , 宝宝吐了一床 , 安抚了好一会儿 , 给她喝了奶 , 结果又吐了 , 早上起来喝水 , 接着吐……
我说:“把她带出来吧 , 我带她去看医生 。 ”
公公说:“我先带她去县城医院看看!”
“也好 。 "挂了电话 , 我满心焦虑 。
不久 , 公公给我发来了县医院医生的诊断——肠胃炎 , 开药如下:
「人生不容易」孩子上吐下泻 , “半吊子”妈妈的做法连儿科专家都点赞!//
我瞪大了眼睛:多潘立酮片(吗丁啉)、维生素B6、利巴韦林、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黄哥点评:不靠谱!急性肠胃炎主要是口服补液 , 严重脱水可以静脉输液 。 呕吐不推荐用吗丁啉 , 呕吐严重可以用昂丹司琼 。 利巴韦林确实不妥 。 益生菌辅助治疗 , 可有可无 。 )
利巴韦林 , 权威媒体强调过 , 这是一种不良反应和用药禁忌都很多的药物!
「人生不容易」孩子上吐下泻,“半吊子”妈妈的做法连儿科专家都点赞!。“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不能用利巴韦林” , 我每次也都第一时间转发到家族群里 。
为什么一个县城的儿科医生 , 甚至是儿科主任医师 , 还会开出这种快要被淘汰的药 。
我马上回拨了公公的电话:“爸 , 不要给宝宝吃这些药 , 这些药都是乱开的 , 我带她去大医院!”
非常庆幸地是 , 公公婆婆忍着没有把药送到孩子嘴边 。
他们把孩子送到了我的跟前 。
宝宝不愿进食 , 脾气也差 。
后来呕吐的情况有所缓解 , 却发起烧来 。
我带着宝宝去了市里的三甲医院 , 医生跟我说是肠胃炎、喉咙有点红 , 也明确跟我说不用吃抗生素 , 开了益生菌等药:
「人生不容易」孩子上吐下泻 , “半吊子”妈妈的做法连儿科专家都点赞!//
虽然这个“王氏保赤丸”依旧让我存疑 , 但我还是把药单发到家族群里 , 让家人看看这里的医生开的药(黄哥点评:找个靠谱的医生真难啊) 。
拉稀、发烧!药吃还是不吃?艰难的抉择
第三天 , 孩子发烧到39℃ , 吃了退烧药 , 又烧回39℃ , 还拉了十几次的稀糊状便便 。
在这个过程中 。 婆婆急坏了 , 催促我带娃再去看看医生 。
“总要吃点药吧!吃药了孩子才舒服啊 。 ”婆婆急切地说 。
“这是自限性疾病 , 没有特效药的 , 能自己好 。 ”我说 。
“哎呀 , 吃了药更舒服啊 , 我是主张要吃药 。 ”婆婆说 。
我只好把咨询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医生朱碧溱的回复给她看 。
朱医生告诉我 , “急性胃肠炎不用吃药也能好 , 但是如果拉得厉害 , 大便水分多 , 可以吃蒙脱石散 , 最好配点口服补液盐” 。
而且 , 朱医生还明确告知 , 这种肠道病毒感染的周期对于小孩来说基本要一周甚至十天左右 , 我赶忙转达给家人 。 (黄哥点评:靠谱 。 )
婆婆不再搭话 , 我心里也烦 , 明明生病也要一个过程啊 , 为什么上一辈总认为 , 什么病都能多吃药就能好得快呢?(黄哥点评:是的 , 黄哥门诊也常常碰到这样想法的家长 , 囧!)
拉稀越发严重 , 我和家人开始博弈
孩子不再发烧了 , 但是拉稀越发严重 , 公婆再次试探性要带去医院开药或者挂瓶 。
我有点扛不住 。 看着娃躺着哭闹着 , 米粒不进 , 先生也开始烦躁 。 。
“走吧 , 带她去妇幼看急诊” , 先生说 。
“看什么呢?还不就是那些药 , 益生菌、蒙脱石散、补液盐 , 家里都有啊 。 ”
“你又不是医生 , 你这看了点公众号 , 半吊子在这装什么装 , 看了医生 , 总会开药!有药就吃!”先生很不客气 。
我心里也很不舒服 , 我是真地对孩子好 , 不愿意看孩子去医院再折腾 。
最后 , 我和先生各让一步 , 让先生带着宝宝的粪便去化验 。
这位医生看了化验单以及上一次的诊断 , 说没有炎症 , 也说不要再吃“王氏保赤丸”了(幸亏我没给孩子吃 , 不然那苦苦的药丸 , 不知道又要折腾孩子多久) 。 (黄哥点评:靠谱)
医生再次开了一瓶“复方丁香罗勒口服混悬液” , 我想着可能根本没什么用 , 却再也无力阻止他们的喂服 , 感觉这就是家人急需的一瓶安慰剂吧 。 (黄哥点评:有时治愈 , 常常帮助 , 总是安慰)
这天婆婆回老家了 , 接替的是我妈 。 (黄哥点评:一切为了孩子)
孩子病情开始好转
第五天 , 孩子拉稀的次数变少了 。
到晚上 , 孩子的精力也有所好转 , 灌进小半碗饭 , 饭后也能走走跳跳了 。
全家人的心情好多了 。
孩子的病情让我的心情如过山车
第六天 , 我妈打电话给我 , 劈头盖脸地说:“快带宝宝去看看吧!”
据我妈描述 , 宝宝一直哭闹 , 心情不好 , 不吃饭 。
“这都第六天了 , 她都这么痛苦也不吃饭 , 你还不带她去医院挂瓶!挂瓶才更快好!”我妈说 。
“挂什么瓶?”我说 。
“到了医院叫医生挂瓶 , 你不用管!”我妈用难以遏制的怒火冲我爆发 , 我只好挂了电话 。
紧接着我妈不停地发宝宝在哭闹的小视频 , 我妈就知道刺激我的软肋 。
我被激到了 , 又拿起手机给先生打电话 , 先生听我说得很急 , 又是要请假 , 又是要去市内最好的医院看医生 。
他也火起来 , “当初不是你跟我说生病是有一个过程的吗?你干嘛被你妈一激就这样 , 我现在忙成这样 , 哪里有时间 , 要看你们自己去看!”先生一顿发火挂了电话 , 我也愣住了 。
关心则乱 , 谁说不是呢?
我终于还是回到办公桌前 , 无奈、静坐 , 思考下一步到底要怎么做 。 大概纠结了一个小时 , 电话又响起来 , 是我妈 。
她说道 , “给孩子喂了一碗稀饭 , 吃完她就活蹦乱跳了 , 到现在也没拉稀了 , 不去医院了啊 , 你好好上班吧!”
我…… , 身子重重地往椅子后面一靠 。
儿科医生的职业道德让我感动
我又想起了网络平台上的朱医生 , 回看我们的聊天记录 , 突然发现她给我留言了:“孩子有好转吗?一天拉几次?”
虽然没有见过她真人 , 但是却感受到她作为一名医生的职业道德 , 我赶紧告诉她情况已经有所好转 。 (黄哥点评:儿科医生工作高负荷、高强度、高压力、低收入 。 优秀儿科医生更少 , 一定要呵护哦 。 )
从宝宝感染上消化道病毒 , 最开始吃什么吐什么到活蹦乱跳、拉出成型便便、吃饭津津有味 , 整整花了八天 。
其实 , 我搜了资料 , 觉得大概率就是传说中的“诺如病毒” 。
“在冬季 , 孩子有呕吐和腹泻的症状 , 那极有可能就是诺如病毒感染了 。
诺如病毒通常先呕吐 , 后腹泻 , 还可能有发热表现 , 但发热多在2~3天就消退了 。 如果呕吐严重的 , 导致脱水的情况也会出现 , 那这时孩子是病恹恹的 , 看着弱弱的 。 ”(黄哥点评:更可能是轮状病毒肠炎)
套在我家娃身上 , 真是全占满了 。
当疾病来临时 , 家人要团结一心
当病毒来袭时 , 来自宝宝的哭闹、长辈的啰嗦以及对自我判断的怀疑 , 还是让人有点抓狂 。
还好 , 我的长辈但最终也选择了尊重我 。
而在一些不和谐的家庭里 , 都有听闻长辈偷偷灌药乃至引发家庭矛盾 。
很多时候 , 我们从科普公众号获得的知识 , 并无法打破长辈根深蒂固的观念 , 无论我说了多少次“喝一桶红枣水都不能补血” , 我妈还是会在我例假结束时叮嘱我“喝点红枣水” 。
「人生不容易」孩子上吐下泻,“半吊子”妈妈的做法连儿科专家都点赞!。看着孩子生病难受 , 更多长辈心里都觉得吃药能好得快 , 灌也要灌下去 。
而我 , 更愿意相信自限性疾病有它的周期 , 唯一能做的就是科学护理 , 没有把握时及时就医面诊 。
刚怀孕时 , 我就喜欢阅读各种育儿公众号 , 要走科学养育的路子!
怎么科学养育 , 当然是要先能够接受科学的理念 。
从公众号学到的医学知识太有用了
还记得 , 宝宝六个月的时候突然发烧 , 连续烧了三天 。
第二天烧到40℃以上 , 我慌了 。 (黄哥点评:高热容易抽筋 , 家长容易慌神)
虽然已经做好“幼儿急疹”的知识储备 , 但是 , 我还是怕“烧坏脑子”的谣言 。
于是我托关系找到了一位儿科主任医生 , 面诊时宝宝的体温已经降到了37.8℃ 。 医生看了验血单之后说这是病毒性的 , 开点抗病毒药吧 。
我看他写下 “奥司他韦”几个字 , 就想起这个药似乎是在发病24小时内服用才有效果 , 超过就没有服用意义了 。 ( 黄哥点评:奥司他韦在流感24小时内用最好 , 超过24小时用也有一定的好处 。 )
于是就斗胆说了一句“我们已经第三天了 , 还有用吗?”
医生愣了一下 , 删掉他开的药 , 笑着对我说“那我就不开药了 , 回家再观察观察 , 有可能就是幼儿急疹呢!你能接受吗?”(黄哥点评:医生可能怀疑流感 , 但也可能是幼儿急疹 。 双方都好尴尬啊 。 )
我点点头 , 询问了一些护理的细节 , 带着宝宝就回了家 。
第二天 , 宝宝脸上果然起了玫瑰疹 , 真的是“幼儿急疹” 。
事后 , 我总结了一下:虽然这次诊疗去了医院 , 啥药没开 , 看起来有点浪费医疗资源 , 但是却是有实实在在收获的 。
因为自己从育儿科普公众号学到的知识 , 真的不是“半吊子知识” 。
这些知识包含最基础的用药指导 , 甚至可以在某些时候避免过度医疗 。 (黄哥点评:说的对 。 家长都在学习 , 医生也要学习哟)
努力学习的妈妈真不是“ 半吊子 ”
有时候 , 只有面诊过后 , 我才能确定判断是不是正确的 , 这样将来孩子有毛病的话 , 就能准确知道是否需要马上就医、何时要就医 。
一方面避免浪费医疗资源 , 一方面也避免了过度诊疗 。 (黄哥点评:给你个大大的赞!)
参与式诊疗模式已经成为每个病人的权利 , 也是医患沟通的重要内容 。
我作为监护人也并不想要干涉医生的诊断 , 只是想为孩子增添一份保障 。
同时也是为了避免乱用药、瞎着急、白忙活 。
参与式诊疗还能够从实践中学会很多科学护理的知识 。
当然 , 也更有底气去面对长辈方面的压力 。
在一些常见小毛病中 , 可以小小地做一些抗争 。
因为 , 努力学习的妈妈真的不是“半吊子” 。
参考文献:
1.David O Matson, et al.Acute viral gastroenteritis in children in resource-rich countries: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uptodate:Jan 2019
2.Freedman SB, Adler M, Seshadri R, Powell EC. Oral ondansetron for gastroenteritis in a pediatric emergency department. N Engl J Med 2006; 354:1698.
- 「靠谱育儿说」孩子睡觉不老实别以为是热的!3种表现说明是脾虚,家长别搞错了
- #靠谱育儿说#告诫:别再给孩子吃豆浆油条了!3类早餐易伤脾胃,家长别不在意
- [樱桃育儿经]雨水过后,这3样东西要“扔掉”,很容易让孩子积食不长个!
- 『燕赵晚报』“他们都是生病的孩子,我会像照顾孩子那样去呵护他们!”
- 今日余庆@曝光!余庆的家长们请长点心吧,叮嘱你的孩子戴好口罩!
- 『育儿趣乐园』“黑名单”饮料成娃的最爱,3种饮料孩子经常喝,伤脾胃还不长个
- 每日说育儿知识■孩子免疫差,家长记好“不睡2觉,不吃2物”,强娃脾胃不生病
- 【育儿之百科全书】立春过后,又是“猛长期”,家长做好3件事,孩子蹿高一大截
- #育儿房间#原创儿童已成白血病高发群体:这些水果“隐患”,最好少给孩子吃
- [育儿房间]原创“妈妈,我蛋蛋疼”,本以为孩子只是磕到了,谁知差点出了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