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蓝嘴唇”女孩每天靠吃“伟哥”续命?妈妈含泪说出真相

提示您本文原始标题是:8岁“蓝嘴唇”女孩每天靠吃“伟哥”续命?妈妈含泪说出真相

首发:新华每日电讯(ID:xhmrdxwx)

采访人员:张书旗、刘怀丕

“西地那非”也被叫做“伟哥” , 是俗称的壮阳药 。 你能想象吗:一个年仅8岁的小女孩 , 在她最天真烂漫的年岁 , 每天却要靠吃这种药续命!

这里要讲的不是电影情节 , 而是真实的故事 。 近日 , 一条《8岁小女孩买伟哥?妈妈含泪说出真相》的短视频在网络热传 , 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 。

视频中的小女孩名叫小雅 , 来自河南省许昌市魏都区郭庄 。 她怯怯地走到河南郑州的一个大药店 , 和药剂师说她要买“西地那非” 。

一个小女孩竟然说要买“伟哥”?而且一买就是十盒 , 每盒500元 。 在场的药剂师和店员错愕之余又很生气 , 心想哪个家长那么不靠谱 , 竟让自家的小孩来买这种药 。

别人异样的眼光和围观 , 让小雅感到很不解——“我 , 是怪物吗?”

6年来 , 小雅每次出现在买“伟哥”现场 , 她的父母在大多数时候都会惹来现场的强烈质疑 。 好心人也会把小雅父母拉到一旁质问:怎么能让自己孩子来买“伟哥”?

小雅妈妈只能一次又一次忍泪解释:“伟哥”是小雅的“救命药” 。

这时候 , 小雅嘴唇的特殊颜色才引起药剂师的注意 。 他们意识到 , 小雅可能是肺动脉高压患者——这种病被称为心血管疾病中的“癌” , 蓝色是他们嘴唇的标识 。 而大家所熟知的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的药物“伟哥”(西地那非) , 恰是治疗肺动脉高压的靶向药之一 。


                    8岁“蓝嘴唇”女孩每天靠吃“伟哥”续命?妈妈含泪说出真相

---- 8岁“蓝嘴唇”女孩每天靠吃“伟哥”续命?妈妈含泪说出真相 //---- http:// //

小雅这几年来吃的“伟哥”药盒子装满几个塑料袋子 。 本报采访人员张书旗摄

蓝嘴唇女孩的“难言之隐”

有着“蓝嘴唇”的小雅 , 带来的质疑远不止这些 。

因为肺动脉高压患者不能进行高强度运动 , 更不能劳累 , 所以小雅出门的时候 , 大多数时候都是“坐车”——一辆简陋的折叠小拖车 。

买完药 , 小雅熟练地背对着妈妈 , 坐在小拖车上 , 被妈妈拖着渐渐走远——她就是这样被妈妈一步步“拖着”慢慢长大 。

一些路人甚至邻居因为不知情 , 纷纷指责小雅妈妈控制欲太强或小雅太娇生惯养 , “小孩子都已经8岁了 , 出门连上下楼梯都靠父母用小拖车捧着走 。 ”

“我不想让别人知道 。 ”小雅“蓝嘴唇”的秘密 , 学校里知情的老师和同学少之又少 , 因为小雅倔强地不想让别人用奇怪的眼光看自己 , 所以她说“只有一个同学知道我的病” 。

有一次 , 体育老师在不了解小雅病情的情况下 , 让她和其他同学一起绕操场跑 , 最后小雅只坚持跑了半圈 , 然后就默默站在原地听着老师的严厉批评 。

患病后 , 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样跑动的小雅 , 喜欢上了画画 。 她经常带着吸氧机画画 , 最想画的是爸爸妈妈抱着自己 。

去年生日那天 , 她画了一幅自己的自画像 , 图上的小雅穿着粉色纱裙 , 戴着皇冠 , 蓝色的嘴唇显得鲜艳 , 甚至是扎眼 。 末了 , 她用稚嫩的小手在画纸上写了标题《小公主》 。


                    8岁“蓝嘴唇”女孩每天靠吃“伟哥”续命?妈妈含泪说出真相

---- 8岁“蓝嘴唇”女孩每天靠吃“伟哥”续命?妈妈含泪说出真相 //---- http:// //

小雅和她的自画像 。 画像上她给自己涂上的“蓝色嘴唇”很扎眼 。 本报采访人员张书旗摄

噩梦降临:“特发性肺动脉高压”

3岁前的小雅 , 和别的孩子没有什么不同 。 她天性活泼 , 有哥哥疼爱 , 有父母呵护 , 有着属于自己的小幸福 。 小雅的妈妈说 , 那3年儿女乖巧、夫妻恩爱 , 是自己生命中最幸福的时光 。

“噩梦”是在小雅3岁生日时开始的 。 她突然开始长达半年的无缘由地不间断发烧 , 小雅父母四处打听 , 辗转去到武汉一家医院 , 专家看了病历又看看孩子 , 摇摇头安排小雅住院 。

在医院里除了一些检查就是抽血化验 , 小雅父母还纳闷为何不给孩子治疗?“现在才知道不是不治疗 , 是没有治疗方法 。 ”

他们无意间听到两个医生交流孩子病情的谈话 , 提到“特发性肺动脉高压”这个病种专用词 。

小雅妈妈当时听起来 , 对这个词很陌生 , 但又感觉很熟悉 。 “蓝嘴唇”这个词突然从她脑海中蹦出 。 那是小雅生病之前的某一天 , 电视中播出的是《中国梦想秀》 , 那是小雅妈妈第一次听说“肺高压”这个词 , 第一次知道有“蓝嘴唇”这么一群人……

记得看电视节目的时候 , 小雅妈妈哭的稀里哗啦 , 没想到后来这种病就发生在她自己的女儿身上 。

后来经过多方证实 , 小雅得的病确实就是特发性肺动脉高压 。 患者通常多数是青壮年人 , 外表健全却行动受限 , 每走一步路都无比艰难;他们因长期缺氧导致胸闷、气短、紫绀、浮肿 , 嘴唇乌紫 , 因此又被称为“蓝嘴唇” 。

这种病被医生喻为“心血管癌症” , 患病率才万分之一 , 目前尚无法治愈 , 仅能基础治疗 , 大部分人活不过3年……

“我愿意用我的肺换给她 , 我跪着和医生说我愿意 , 但是小雅这么小的孩子她装不上 , 还会有排异 。 ”作为一个普通的母亲 , 小雅妈妈也曾想过“以命换命” , 但儿童器官移植技术的不成熟让她不得不打消了这个念头 。

“攒够一万块钱再去做一次检查”

祸不单行 , 就在那时候 , 小雅的父母双双下岗 , 一家人失去了经济来源 。 “那时觉得时间已经停止在那里 , 脑子里一片空白 , 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 就那样不分白天黑夜的围着病床转 , 转着、哭着……临病床的阿姨善意的提醒我 , 不要哭瞎了眼 。 ”

自己的生活如此苟且 , 孩子怎会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在身边家人好友的劝说下 , 小雅父母终于振作起来 , 放下情绪的包袱 , 努力寻找给小雅治病的途径 。

为了给小雅治病 , 她现在起早贪黑打4份工 , 小雅父亲在朋友的轮胎店里合伙帮忙 , 就连早已过了退休年纪的公公婆婆 , 都重新出来打工 。 “孩子得病以后 , 我和老公就再也没吵过架了 。 ”

后来 , 有了亲戚朋友甚至网络公益平台上陌生网友的筹款 , 他们辗转来到北京 , 找到了知名专家 。 对于这个因病魔而濒临绝望的家庭来说 , 医生这一群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虽然医生不止一次给小雅妈妈强调:“你现在的任务就是搞钱 , 搞钱 , 搞钱!”但北京阜外心血管医院的医生却总是想尽一切办法为小雅一家提供“最具性价比”的治疗方案 。

即使这样 , 每3个月一次的复检 , 一年一次的导管检查 , 每次检查的费用都要1万块钱起步 , 这让小雅一家不堪重负 。 “我们不能规律的3个月去做检查 , 只有等我们什么时候攒够1万块钱了 , 才能带着小雅去医院检查一次 。 ”

医生考虑到肺高压患者这个群体的高负担 , 特意为此拉了随访群 , 方便病友们在群里咨询病症 。 “有一次一个病友深更半夜在群里着急提问 , 医生很快就给了回复 , 我们都很意外 。 ”

病友群里的互相支持鼓励 , 也是小雅妈妈的一大慰藉来源 。 “我身上穿的衣服 , 还有小雅的裙子和很多玩具 , 都是群里的病友捐赠给我们的 。 ”无支撑的两轮滑板车 , 小雅如今已能掌控自如 , 借助这样的工具 , 她出行方便很多 , 也让妈妈省力不少 。


                    8岁“蓝嘴唇”女孩每天靠吃“伟哥”续命?妈妈含泪说出真相

---- 8岁“蓝嘴唇”女孩每天靠吃“伟哥”续命?妈妈含泪说出真相 //---- http:// //

买完药 , 小雅妈妈用手拉车拖着小雅离开 。 杨奇摄

一块做好事 , 就像一个圆

做好事就像一个圆 。 看似受助者的小雅一家 , 有时候也是善意的传播者 。

小雅确诊后不久 , 不堪重负的小雅母亲曾通过网络平台筹款 , 那些素未谋面的网友们竟然给小雅筹集了一笔6万元的捐款 , 这笔钱支撑小雅幸运地度过了一段难熬且危险的治疗期 。

但就是这样一件在普通人看来稀松平常甚至理所应当的事儿 , 却让小雅妈妈“耿耿于怀”了很久 。 “拿了社会上好心人的钱 , 我和孩子他爸一直心里过意不去 。 ”

小雅的父亲不知道是哪位网友帮助了自己 , 便在那段时间里 , 摆摊帮路人补轮胎 。 每次补完轮胎后 , 小雅父亲都拒收费用 , 受助的路人们也都纳闷这个人为何免费补胎 。

小雅父母相信:只要和曾经帮助过我们的好心人“一块做好事” , 就会形成一个互相帮助的闭环 , 让做好事画成一个圆 。

大部分肺动脉高压病人需要终生治疗、长期吃药 , 但是终生治疗也带来了沉重的医疗费用负担 , 相关药物价格非常昂贵 。 例如 , 治疗肺动脉高压的药物“波生坦”要2万多一盒 , 患者一个月就需一盒 。 “一些新上市的药物仍然非常昂贵 , 有的一盒近3万元 , 而可用于救命的皮下注射药物一支9900多元 , 一个月需用两三支 。 ”给小雅看病的北京阜外医院医生介绍 。

“伟哥”(西地那非) , 其实就是治疗肺动脉高压的靶向药之一 , 但也只是适用于肺动脉高压早期 。

小雅的房间床头上放着整整一袋子吃过的“伟哥”药盒子 , 小雅妈妈展示厚厚一摞的药费单 , 可以铺满长约两米的整整一床 , 患病以来仅吃药就花了40多万元 。 “如果还有好心人通过‘腾讯99公益日’这样的平台关注到小雅 , 我们不想要钱 , 我们需要的是药 。 ”

《新华每日电讯》采访人员采访当天早上 , 河南省公布了最新一期的医保名录 , 小雅妈妈心心念念的治疗肺动脉高压的“救命药物”还是没能被纳入医保 , “我真的真的好希望(治疗的药品)能早点进医保 , 她还那么小 , 她还没有好好感受这个世界……”还没说完 , 小雅妈妈眼泪已夺眶而出 。

声明:“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刊载此文 , 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 , 欢迎致电010-63076340 , 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 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 , 也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 我们将按国家相关规定支付稿酬 。

监制:易艳刚 | 责编:刘新华| 校对:赵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