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不能像对待朋友那样对待孩子?

家庭教育中 , 有很多“坑” 。 这些“坑” , 有的是你不自觉地受到了误导 , 偏听偏信;也有的是自然形成 , 由自己造成的 。

我曾经看到有人振振有词地反驳“延迟满足”理论 , 因为支撑这个理论的“棉花糖实验”遭到了质疑 。 而真相是 , “棉花糖实验”并没有被推翻 , 只是后来的实验者在强化了某些条件之后 , 实验变得无法复制了 。


我们为什么不能像对待朋友那样对待孩子?

----我们为什么不能像对待朋友那样对待孩子?//---- http:// //

“棉花糖”实验很简单:

4到6岁的幼儿园小朋友面前 , 每人摆着一颗棉花糖 。 实验人员告诉他们 , 你可以选择马上吃掉这个棉花糖 , 也可以选择等待15分钟 , 那时候你将有两颗棉花糖 。

大约三分之一的小朋友选择了坚持15分钟 。 实验者也没想到 , 这个实验居然追踪了几十年——因为实验主持人的女儿也参加了实验 , 长大后她发现 , 那些能坚持15分钟的孩子 , 在未来更成功 。

“坚持 忍耐” , 会有更好的结果 , 这是延迟满足理论的基础 。

后来有人企图复制这个实验 , 结果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 。 原因其实不复杂 , 棉花糖实验的实验对象 , 是斯坦福大学一所幼儿园的小朋友 , 他们都来自中产或者知识分子家庭 。 如果把这个条件去掉 , 加上其他阶层的孩子 , 实验就失效了:即便能做到“延迟满足”的孩子 , 也未必比其他不能“延迟满足”的孩子更成功 。


我们为什么不能像对待朋友那样对待孩子?

----我们为什么不能像对待朋友那样对待孩子?//---- htt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