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漂一旦出现这几个现象,多半是找底没找准,建议你早点改过来
提示您本文原始标题是:浮漂一旦出现这几个现象 , 多半是找底没找准 , 建议你早点改过来
钓鱼是个入门容易但精通很难的活动 , 有时候看着别人也就是同样的抛竿稀奇钓 , 但人家的渔获就是比你要多 , 这也是很多新手钓友百思不得其解的原因 。 其实决定渔获的因素有很多 , 有时候或许是天气不给力 , 有时候是钓位没选好 , 但更多的是一些基础细节做得不到位 , 比如说调漂环节中的找底这个细节 。
众所周知 , 找底是钓鱼这个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 对渔获的多少也是起了决定性作用的 。 怎样找底网上的教程也有很多 , 这里就不多说了 。 但是路人甲想说的是 , 很多人找底的步骤是没问题 , 但都没找到真正的底 。 找不到真正的底 , 就很容易出现离底和过底的现象 , 自然不会有理想的渔获 。
---- 浮漂一旦出现这几个现象 , 多半是找底没找准 , 建议你早点改过来 //---- http:// //
为啥会出现离底现象?出现离底现象后浮漂有哪些表现?
之所以出现离底现象 , 多半是调配不当 , 受到水面或水底的杂物干扰 , 比如说水草 , 异物 , 浮萍之类的 , 饵料的比重不均匀 , 中途更换了钓组 , 比如说原来是大钩换成了小钩等一系列原因造成的 。 尤其是一些特别喜欢钓灵敏的钓友 , 很容易出现钩饵离底的现象 。
出现离底后浮漂会有哪些表现?如果在作钓的时候浮漂经常出现“走漂” , 浮漂动作很多但提竿不中鱼 , 下钩的中鱼率比上钩高很多 。 这些都可能是离底的现象 , 需要将浮漂往上推 。
---- 浮漂一旦出现这几个现象 , 多半是找底没找准 , 建议你早点改过来 //---- http:// //
那么为啥会出现过底现象呢?出现哪些迹象说明过底了?
过底现象一般都是在找底的过程中没有找到真正的底 , 比如说水底比较复杂 , 水底水草 , 乱石 , 杂物 , 淤泥比较多 , 钩饵容易陷入这些缝隙中 。 尤其是在一些没人打理的野塘 , 小河沟或者水特别肥的水域 , 就很容易出现过底的现象 。 因为这些杂物虽然有一定的承重能力 , 但是对于比重比较大的饵料或比较大的钩饵来说还是压力太大了 。 出现过底后 , 通常的表现为浮漂一动不动 , 甚至窝子里鱼星四起就是没鱼吃饵 。
---- 浮漂一旦出现这几个现象 , 多半是找底没找准 , 建议你早点改过来 //---- http:// //
那么怎么解决呢?
方法一 ,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下拉浮漂 , 利用浮漂本身的浮力把钩饵从淤泥或杂物里拉出来 。 但是有个缺陷就是不知道酱层和杂物层有多厚 , 所以浮漂下拉多少需要反复试验 , 否则容易过底 。 如果调目比较低 , 下拉后还是没办法将钩饵从淤泥层里带出来 , 也可以修剪铅皮增加浮漂的浮力 。
方法二 , 换个吃铅量更大的浮漂 , 如果不想更换钓组或者修剪铅皮 , 可以换个吃铅量更大的浮漂 。 在半水挂上双饵先记住浮漂露出来的目数 , 比如说浮漂露出3目 , 那么我们就可以把钓目设定为4目 。 就相当于在挂双饵调漂了 , 这种方法也很实用 。 不过换上新漂作钓后等个把小时后要重新验漂 , 有些浮漂有吃水现象 , 很容易出现调目发生变化的情况 。
方法三 , 降低饵料的比重 , 既然饵料陷入泥层(杂物)里 , 那么我们可以把饵料的比重降低 , 让饵料更松散 , 比重更轻 , 让钩饵浮在酱层或半浮在酱层上 。 这样水底的鱼就能很轻松的发现钩饵了 。 这种方法也可以和上述2种方法相结合 , 效果会更好 。
---- 浮漂一旦出现这几个现象 , 多半是找底没找准 , 建议你早点改过来 //---- http:// //
最后:钓鱼是个非常注重基本功的活动 , 尤其是调漂找底这些基本功 。 这些基本功就好像我们穿衬衣的第一步 , 如果第一个扣子就扣错了 , 那么怎么调整剩下的几个扣子都没用 。 所以说找底不准 , 再怎么研究饵料和神奇的钓技钓法效果也不会有多好 。
- 「挚爱宝宝一生」宝宝什么时候用补锌?出现这6个特征,妈妈就要给孩子补锌了
- 「挚爱宝宝一生」缺锌严重的宝宝,身体会出现4个频繁的毛病,家长别不重视了
- 挚爱宝宝一生:宝宝缺锌7大危害!宝宝如果出现这些症状的话,妈妈需要当心!
- #孕产问答#原创宝宝出现鹅口疮,大多数是因为妈妈没有做好这些事情,家长提前知
- 【育儿小秘籍】孩子的身高快要“定型”时,会出现几个明显迹象,把握住就还能长
- 小宋和小宝:想要宝宝颜值高,避免宝宝睡觉出现这3个问题,宝妈别不在意
- 妈咪宝贝母婴精选:孕期出现这三种现象,要小心,你可能是体内胎毒过多了
- 「母爱时光」【母爱时光-父母必读】熊孩子出现这6种“奇怪表现”,可能是缺锌搞得鬼
- 『拜托了爸妈』原创孩子的鼻涕出现这颜色,千万别以为是感冒了,立刻去医院
- 「孕育岛」原创宝宝“睡觉”出现这3种情况要注意,不是可爱,是身体出现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