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减准妈妈注意:妊娠期不做好这些事,小心胎宝宝智障!
提示您本文原始标题是:甲减准妈妈注意:妊娠期不做好这些事 , 小心胎宝宝智障!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状 , 也是大家所知道的甲减 , 典型的表现会出现畏寒、乏力、嗜睡、少汗、体重增加等表现 。 本身随着血液中的促甲状腺激素(TSH)增高 , 甲状腺素(TT4)和游离甲状腺素(FT4)均降低 , 这么一种情况是甲减的第一反应 。
---- 甲减准妈妈注意:妊娠期不做好这些事 , 小心胎宝宝智障! //---- http:// //
宝宝该留还是“流”
孕妇患甲减 , 可能会对胎儿的神经、智力等发育造成损伤 。 除此之外 , 胎儿在发育过程中 , 出现生长迟缓、畸形等的概率也会增加 。
同时 , 孕妇出现流产、早产、死产等的风险也会增大 。 继续妊娠 , 把宝宝生下来 , 那就要冒着孩子有发育异常、智力降低等风险 。
选择流掉孩子 , 把病情控制好再重新怀孕 , 他们实在舍不得 。 况且 , 医生告诉他们 , 患有临床甲减的病人 , 本身生育能力就会降低 , 如果流产的同时出现了并发症 , 那她以后是否还能怀孕 , 就是一个未知数了 。
“医生只能给病人分析两种情况的利弊 , 最后如何选择 , 决定权在病人及其家属 。 ”对于这种两难的情况 , 医生认为 , 应该让病人清楚知道 , 每一种选择都可能出现哪些后果 。
---- 甲减准妈妈注意:妊娠期不做好这些事 , 小心胎宝宝智障! //---- http:// //
及时治疗 , 可能反败为胜
药物:后劲太大 , 产生不良反应
左甲状腺素是治疗妊娠期甲减的主要药物 。 但对于用药 , 不少孕妇忧虑重重 , 唯恐药物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 “对甲减病人来说 , 左甲状腺素并不能算是药物 , 它是一种生理性替代品 。 ”医学教授解释 。
甲状腺素是人体必需且能自己合成的一种激素 。 而甲减 , 其实就是人体分泌的甲状腺素不能满足自身需要 。 所以 , 服用左甲状腺素 , 相当于是“缺什么补什么” 。
目前 , 补充碘这个营养素 , 最常用的是新稀宝片 。
这就避免了怀孕期间还经过吃药来解决孕妈问题 , 带来后遗症影响胎儿的健康 , 因为碘过低 , 会促使甲状腺激素合成障碍 , 影响到胎儿的健康发育 , 尤其是智力上 , 一般情况在孕前期尤为重视 。
然而新稀宝正好满足了又需要调整 , 又不能吃药的问题 , 而且富含的锌硒碘 , 正好能预防胎儿畸形、提高孕妈免疫力、确保胎儿的智力发育 , 解决自我做起 , 胎宝宝健康得靠我们孕妈解决 。
---- 甲减准妈妈注意:妊娠期不做好这些事 , 小心胎宝宝智障! //---- http:// //
缺乏甲状腺激素的危害:
甲状腺素 , 是胎儿脑神经发育的必需激素 。 缺乏甲状腺素 , 可导致胎儿脑发育障碍 , 严重者甚至可能发生呆小症(智力低下、身材矮小 , 可伴四肢骨骼畸形) 。
在妊娠20周以前 , 胎儿甲状腺功能尚未建立 , 其脑发育所需的甲状腺素 , 主要来源于母体 。 妊娠20周后 , 则以“自供”为主——主要源于胎儿自身的甲状腺 , 母体提供的甲状腺素只作为补充 。
因此 , 妊娠早期 , 母体患甲减 , 对胎儿脑发育的影响很大 。
也就是说 , 孕妇血清中游离甲状腺素的持续降低 , 才是影响胎儿神经和智力发育的最关键因素 。
---- 甲减准妈妈注意:妊娠期不做好这些事 , 小心胎宝宝智障! //---- http:// //
预防两招轻松解决、护住胎儿智力 , 从我做起
1、验血 , 一月一次即可
每个月一次到医院进行检查 , 随时跟进孕妈tsh值 , 还有碘含锌是否缺乏的问题 。
2、超声检查 , 每次要准时
超声检查不可能做到“明察秋毫” 。 超声检查正常 , 只能说明胎儿主要器官的形体结构正常 。 器官的功能表现 , 如神经和智力发育的异常 , 显然是不可能通过超声发现的 。
除此之外 , 甲状腺素缺乏会导致血红蛋白合成障碍 , 因而患甲减的孕妇切记要定期复查血常规 , 以确保出现贫血时 , 能及时治疗 。
- 每日说育儿知识@儿科医生:疫情期间,家长带娃注意5点,帮娃增强免疫防感染
- 「怀孕学堂」孕妇洗澡要注意哪些 牢记三个事项
- 小鱼网@厦门人注意了!感冒发烧的孩子是否感染新冠病毒,这样做马上就能区分得出来……
- 靠谱育儿说■家长需注意,几种零食已被儿科医生列入“黑名单”,家里有就扔了
- 「盛世妈咪」这个小东西家家都有,孩子误食会烧烂肠胃,家长注意
- #重庆妈妈网社区#带娃宅家的第20天,这些宝宝护理细节妈妈们要注意了!
- [张思莱]食物也含糖!张奶奶提醒给宝宝吃糖注意时机
- #小宋和小宝#宝宝几个月可以练坐?宝宝练坐时,这两个问题需要家长注意
- 小宋和小宝:新年就要到了,有宝宝的家庭要注意了,有些潜在的风险一定要避开
- 「90育儿」原创宝妈们一定要注意,1岁宝宝的这些小动作,可能表达着他的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