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宝宝听力的行为

提示您本文原始标题是:影响宝宝听力的行为

1、掏耳朵

有些家长因为担心耳屎会堵塞耳道而影响宝宝的听力 , 因此喜欢给宝宝掏耳朵 。 事实上 , 耳屎积到一定量时 , 会随着咀嚼等下颌关节的运动而自然脱落排出来 , 无需特别去掏 。 相反 , 如果经常掏耳朵 , 反而像将耳朵的外部防线给拆除 , 打开大门 , 任由细菌侵入耳道和鼓膜 , 从而可能引起耳朵发炎 , 而且在掏耳朵的过程中 , 如果用力太大 , 或器具锋利 , 还可能损伤耳道 , 甚至伤及鼓膜 。

 2、用力擤鼻

当孩子得了感冒或鼻炎时 , 鼻腔内会有很多分泌物(即鼻涕) , 有的家长会拿纸巾帮孩子擤鼻涕 , 但在擤鼻涕时 , 他们常常会将宝宝的鼻子捏得过紧 , 这样不但容易损伤鼻粘膜 , 还可能损伤耳道 , 引起中耳炎 。

因为人的耳、鼻、咽、喉各器官是通过咽鼓管连通的 , 咽鼓管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引导鼻咽部气体进入鼓室 。 平常咽鼓管都是闭合的 , 当我们吞咽或打哈欠的时候 , 它就会张开 , 以维持鼓膜两侧压力的平衡 , 从而保证鼓膜的正常振动 。 当我们过分用力擤鼻涕时 , 空气会通过咽鼓管流向中耳腔 , 从而出现耳鸣、耳闷等情况 , 严重者甚至会导致脓性鼻涕通过咽鼓管流入中耳腔 , 进而引发中耳炎 。

3、强行灌药

孩子们对吃药大多都很抗拒 , 看到孩子不肯喝药 , 有的家长便捏着孩子的鼻子强灌下去 , 或者在孩子哭闹很厉害时仍然强行灌药 , 其实这些做法都是非常不安全的 。 如果在孩子哭闹的时候强行灌药 , 不仅容易使宝宝将药物误吸入气管而造成呛咳 , 甚至引起窒息 , 而且还可能使咽部的液体通过咽鼓管流向中耳腔 , 进而引发中耳炎 。


                    影响宝宝听力的行为

---- 影响宝宝听力的行为 //---- http:// //

4、喂奶姿势不当

有的家长在喂奶时为了图方便 , 把宝宝平放着喂 , 或喂奶的时候喂得过多、过急 , 小宝宝会因为来不及吞咽而呛咳 , 这样很容易使奶水从咽部逆流入中耳而导致急性中耳炎 。

5、捂住嘴强忍着打喷嚏

有些家长觉得打喷嚏是个不雅的行为 , 于是教育孩子在打喷嚏时一定要捂着嘴 , 以便使喷嚏的声音可以减小一些 , 但这样也可能使耳朵受伤 。

打喷嚏本来是鼻子对外界刺激所作的一种本能反射 , 如果强行捂住 , 容易使打喷嚏时咽部增高的压力无处释放 , 这股压力可冲击咽鼓管 , 甚至伤及鼓膜 , 引起鼓膜穿孔 。

如果在上呼吸道感染时捂着嘴打喷嚏 , 还可能让病菌从咽部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鼓室 , 从而引起急性中耳炎甚至鼓膜穿孔 。

6、滥用药物

有些家长在孩子生病时喜欢凭经验自己给孩子买药吃 , 这种做法非常危险 。 宝宝肝功能发育不全 , 如果滥用药物(特别是一些抗生素)则很容易在体内蓄积而引发毒性反应 , 导致药物中毒性耳聋 。 患者在应用耳毒性药物后 , 可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眩晕等症状 , 且听力下降是对称性的 , 有些药物在停用后可阻止耳聋继续发展 , 甚至慢慢恢复听力 , 但也有一些药物少量用药即可导致不可逆的中毒耳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