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芋教Q&A:宝宝出生后的关键5周
提示您本文原始标题是:芋教Q&A:宝宝出生后的关键5周
1-2周月龄
经历了艰辛的怀胎十月和刻骨铭心的一朝分娩 , 准妈妈从怀孕伊始就期待的那个时刻终于来临了 , 你现在看到了那个在你的子宫里 , 和你朝夕相处了280天的小生命 。 作为新新爸妈 , 相信你对宝宝充满了足够的爱心 , 但也许会缺乏一定的耐心和经验 。
面对一个又小又软的生命 , 您是否不知如何是好?面对哭闹不停的宝宝 , 您是否手足无措呢?不用担心 , 从今天开始 , 在育儿的道路上 , 有“芋爸”陪伴在你的身边 , 为你答疑解惑~
刚出生的宝宝通常看起来有些不是很好看 , 脸部、眼睛都有些臃肿、紧紧地握着小拳头 。 虽然他看上去很柔弱 , 实际上宝宝有着令你惊奇的视、听、闻、味觉能力 。
出生后半小时内他就能吮吸和吞咽母乳 , 出生当天 , 就开始排泄大小便 。 还有一系列的原始反射帮助自己与外界沟通 。
新生儿期的宝宝每天睡19-20个小时 , 但每个宝宝的睡眠时间也会有些差异 , 多一些、少一些都是正常的 。 也许宝宝的体重没有增加、或增加很少 。 不用担心 , 这是俗称的塌水膘 , 因为宝宝这时吃奶少 , 加上胎便和尿液的排出 , 使身体水分损失 。
小家伙们天生就是“近视眼” , 他现在看东西还是模糊的 。 也许可能会有些对眼 , 不必惊慌 , 对于刚出生的宝宝来说 , 在第一个月左右眼神游移或有点儿对眼是很正常的 。
宝宝可能会在睡眠中、或者在一些时候微笑 , 这个时候的笑还是无意义的 。 这时 , 如果你扶住宝宝向前 , 宝宝会像行走一样迈步 , 这是宝宝与生俱来的行走反射 。 正常情况下 , 新生儿黄疸在出生7-10天后自然消退 , 脐带也会在这个时间愈合脱落 。
---- 原创 芋教Q&A:宝宝出生后的关键5周 //---- http:// //
新生宝宝体重、身高参考值:
男婴体重2.5-4.4kg , 身长46.1-53.7cm
女婴体重2.4-4.2kg , 身长45.4-52.9cm
生理现象:
受惊吓时 , 会拱背和腿并伸出手臂 。
不断地睡而又醒 。
心智发育:
能够发出“啊啊、嗯嗯”的声音 。
注意事项:
妈妈的乳汁是宝宝最好的营养供应 , 特别是初乳 , 必须要喂给宝宝 。 保持脐部的清洁、干爽 。 每天用碘酒、酒精消毒一次 。 注意倾听宝宝的哭声 , 仔细观察 , 分辨你的宝宝哭声背后的意义 , 以满足他的需要 。 无论是男宝宝还是女宝宝 , 每天都要清洗私处 。 抱起宝宝时 , 一定要用手支撑他的头部---- 原创 芋教Q&A:宝宝出生后的关键5周 //---- http:// //
---- 原创 芋教Q&A:宝宝出生后的关键5周 //---- http:// //
宝宝吃完奶 , 要给宝宝拍嗝 , 也就是把宝宝吃奶时吃进去的空气拍出来 , 这样宝宝就不容易吐奶了 。---- 原创 芋教Q&A:宝宝出生后的关键5周 //---- http:// //
新生儿都有黄疸 , 不用看医生?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科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 原因是体内胆红素水平过高 , 胆红素呈橙黄色 , 因此宝宝的皮肤和组织均染成黄色 。
大约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在生后一周内会出现黄疸 。 这在东亚人和美国印第安人中 , 比例还更高些 。
通俗地说 ,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宝宝自身胆红素代谢相关 , 会自然消退)和“病理性黄疸”(是多种因素或疾病导致 , 需要就医诊疗) 。
生理性黄疸是宝宝生后早期 , 血清总胆红素增高在一定范围内的黄疸 , 一般生后2~3天皮肤开始黄染 , 4~5天达到高峰 , 黄疸持续7~10天消退(早产儿的生理性黄疸也可能持续2~4周) 。 宝宝黄疸若按这一“时间表”变化 , 黄疸比较轻 , 可以观察为主、不用治疗 。
以下几种情况则属于“病理性”:
- 黄疸出现过早(出生后24小时内);
- 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上升速度太快(每日上升超过5 mg/dl或85 μmol/L);
- 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超过正常值(具体值根据不同日龄而异);
- 黄疸持续时间延长 , 或退而复现;
- 直接胆红素增高(超过1.5 mg/dl) 。
有些“病理性黄疸”能找到“病根” , 如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有些是和宝宝围生期的各种因素相关 , 如母亲妊娠期糖尿病、窒息、头颅血肿、胎粪排除延迟等;也有是宝宝其他系统疾病如败血症 , 伴随的表现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新生儿科副主任医师夏红萍表示 , 血清胆红素水平过高时 , 大量胆红素透过血脑屏障 , 进入大脑基底核等组织 。 “这会引起急性胆红素脑病 , 表现为嗜睡、肌张力减低、吸吮差 , 激惹、角弓反张 , 甚至发热、尖叫、惊厥等 。 有些孩子会因此出现智力低下、手足徐动、听觉障碍等后遗症 , 这被称为核黄疸 。 ”
由此可见 , 不是所有的新生儿黄疸都不用管 。 “病理性黄疸”需要及时就医、查找病因 。
夏红萍医师还指出 , 黄疸通常先出现在面部 , 然后随着血清胆红素的升高 , 向腹部和四肢蔓延 。 在自然光线下 , 根据皮肤黄染部位 , 能粗略推断黄疸进程 。
---- 原创 芋教Q&A:宝宝出生后的关键5周 //---- http:// //
因此 , 如果肚脐以下部位或四肢远端皮肤黄染 , 说明黄疸较重 , 应尽快就医 。 另外 , 如果宝宝巩膜(眼白)明显发黄 , 通常黄疸也较重 。 需要声明的是 , “目测法”精度非常低、主观性强 , 只能作为参考 。
多晒太阳能退黄吗?
“黄疸不要紧 , 多晒晒太阳就退了 。 ”有的父母这样说 。 近年确实有相关研究显示日光治疗也有一定的退黄效果 。
2014年 , 《儿科学》发表一篇在非洲尼日利亚使用过滤的日光 , 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研究 。 在非洲部分地区 , 医疗资源缺乏 , 缺乏足够的蓝光治疗装置 。 研究中 , 气温大部分在35℃~39℃ , 把宝宝小床置于室外的帐篷内(宝宝仅穿尿布) , 帐篷顶部采用有效的有色玻璃窗贴膜覆盖 , 以过滤大部分的紫外线和部分红外线 。 结果发现 , 33%的宝宝由于体温波动(因为太热或太冷) , 停止晒太阳 。 宝宝持续晒太阳5小时后 , 有一定的退黄作用 。 2015年 , 《新英格兰杂志》也发表了一项在尼日利亚进行的随机对照试验 。 研究人员比较了过滤日光治疗和传统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 。 结果显示 , 过滤日光治疗的效果不差于传统蓝光治疗 。 治疗过程中 , 前者宝宝体温>38℃的百分比例(5%)高于后者(1%) , 但没有宝宝因为安全考虑(如高热、低体温、脱水或晒伤)而退出研究 。
---- 原创 芋教Q&A:宝宝出生后的关键5周 //---- http:// //
由此可见 , 安全晒太阳、退黄疸 , 至少有3个条件:
1.持续晒足够长的时间; 2.气温合适 , 宝宝能裸露皮肤; 3.过滤紫外线 , 避免晒伤 。Q&A
为什么要给新生儿保温?
1、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未发育完善 。
2、体表面积相对较大 , 散热面积很大 , 容易散热 。
3、人的脂肪组织有隔热作用 , 新生儿皮下脂肪薄 , 容易丢失热量 。
4、新生儿寒冷时无颤抖反映 , 妈妈不易分辨 。
5、人体消耗的热量由棕色脂肪产生 。 但新生儿体内棕色脂肪分布有限 , 过度寒冷时不能满足产热需要 , 容易引起皮下棕色脂肪硬肿 。
如何判断新生儿冷热?
1.只要触摸婴儿颌下颈部 , 感觉较暖 , 就说明给孩子穿戴和覆盖已够 。
2.由于婴儿心脏收缩的力量相对成人较弱 , 正常情况下血液到达四肢末端——手指和脚趾相对较少 , 就会出现四肢末端稍凉的现象 。 如果平日四肢末端总是暖热 , 反而说明给孩子穿戴或覆盖过度 。
3-4周月龄
出生的第三周一般情况下 , 平均每天增长体重18-30克或每周增加125-210克 , 每天2-4次大便 , 也有的母乳喂养宝宝大便次数可能达到6-8次 , 都属正常 。 这个阶段的新生儿可能会出现脱皮现象 , 这让不少妈妈着急 。 实际上 , 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 因为新生儿皮肤的最外层表皮 , 不断新陈代谢 , 旧的上皮细胞脱落 , 新的上皮细胞生成 。
现在宝宝已经能够和你对视 , 当他注视你时 , 你应该也很专注地看着他 , 给他一个微笑 , 当你呼唤宝宝的乳名 , 宝宝会感到很快乐 。
对宝宝做点什么呢?
- 对宝宝说话或者唱歌 , 可以强化宝宝识别你声音的能力 。
- 约有20%的宝宝在出生后2-4周时出现肠绞痛症状 , 发作时宝宝会难受地长时间啼哭 。 这种腹痛是功能性的 , 宝宝长大些自然会好 。 宝宝哭时 , 抱着宝宝来安抚他 。
- 给宝宝洗澡 , 要安排在喂奶前30分钟 , 而且在宝宝精神状态好的时候 。
- 宝宝还小 , 现在 , 还不适合带他到室外 。
溢乳怎么办?
出生两周后 , 许多宝宝会经常吐奶 , 男宝宝的情况更严重些 。
一般来说 , 宝宝刚吃完奶 , 或者刚被放到床上 , 奶就从宝宝嘴角溢出 。 吐完奶后 , 宝宝面部没有任何异常或者痛苦的表情 。 这种吐奶是正常现象 , 也称“溢乳” 。
喂奶前 , 把宝宝的尿布换好 , 喂奶后 , 就不要再换了 , 以免由于活动引起宝宝溢乳 宝宝吃完奶后竖着抱宝宝 , 轻轻拍背 , 直到把嗝打出来 。 喂奶后 , 即使宝宝尿了、拉了 , 也不要忙着更换 。 待宝宝睡着了再更换 。 母乳喂养的宝宝 , 要让宝宝含住乳晕 , 以免吸入过多空气 。 人工喂养的宝宝 , 要让奶汁充满奶嘴 , 以免宝宝吸入空气 。 宝宝吐出的奶要擦净 , 更要防止流到耳朵里引起发炎 。 1-2个月是宝宝吐奶的严重期 , 3个月后减轻 , 5个月后吐奶的情况就会很少了 。
---- 原创 芋教Q&A:宝宝出生后的关键5周 //---- http:// //
Q&A
月子里能洗澡吗?
为使产妇的身体尽快复原 , 千百年来民间一直流传着很多传统习俗 。 然而 , 这些传统习俗在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是否有科学道理?
传统习俗:月子里不能洗澡 , 否则日后经常全身疼痛 。 因为产妇在分娩
后全身皮肤的毛孔和骨缝都张开了 , 加之气血两虚 , 如果在月子里洗澡 , 就会使风寒侵袭体内 , 并滞留于肌肉和关节中 , 导致周身气血凝滞 , 流通不畅 , 日后出现月经不调、身体关节和肌肉疼痛 。
产妇应该在月子里洗澡 。 但为什么千百年来民间流传着月子里不能洗澡的习俗呢?这是因为 , 以往生活条件较差 , 不能为产妇提供良好的浴室及取暖设施 。 而分娩时为使胎头顺利娩出 , 在激素的作用下骨盆关节都打开了 , 身体的各个关节也会变得较为松弛 , 所以 , 产妇在月子里身体很虚弱 , 不慎着凉确实非常容易感冒 , 并由于体虚而不易痊愈 。
现在的生活条件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 , 能够为产妇提供非常良好的洗浴环境和设施 , 使她们不再容易受凉感冒 。 因此 , 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这种习俗应该被破除 , 因为它并不利于产妇康复 。 产后会大量排汗 , 污染皮肤;下身产生的恶露及溢出的乳汁 , 也都会使皮肤变得很脏;多种液体混合在一起会散出很难闻的气味 , 使产妇浑身不舒服 , 精神状态不好;皮肤黏膜上积累的大量病菌会乘虚而入 , 引起毛囊炎、子宫内膜炎、乳腺炎等 , 甚至发生败血症 。
研究表明 , 产后及时清洁身体具有活血、行气的功效 , 可帮助产妇解除分娩疲劳 , 保持舒畅的心情;还可促进会阴伤口的血液循环 , 加快愈合;使皮肤清洁干净 , 避免皮肤和会阴伤口发生感染;加深产妇睡眠、增加食欲 , 使气色好转 。 因此 , 月子里及时洗澡对产妇健康十分有益 。 如果会阴部没有伤口 , 只要疲劳一恢复就可开始洗沐浴 。
月子里洗澡有益于产妇健康 。 调查显示 , 产后洗澡对子宫收缩及恶露颜色、数量、气味、出血量均无不良影响 。 不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如果产妇会阴部无伤口及切口 , 夏天在2--3天、冬天在5--7天即可淋浴 。
2、产后洗澡讲究“冬防寒、夏防暑、春秋防风” 。 在夏天 , 浴室温度保持常温即可 , 天冷时浴室宜暖和、避风 。 洗澡水温宜保持在35℃--37℃左右 , 夏天也不可用较凉的水冲澡 , 以免恶露排出不畅 , 引起腹痛及日后月经不调、身痛等 。
3、最好淋浴(可在家人帮助下) , 不适宜盆浴 , 以免脏水进入阴道引起感染 。 如果产妇身体较虚弱 , 不能站立洗淋浴 , 可采取擦浴 。
4、每次洗澡的时间不宜过长 , 一般5--10分钟即可 。
5、冬天浴室温度也不宜过高 , 这样易使浴室里弥漫大量水蒸气 , 导致缺氧 , 使本来就较虚弱的产妇站立不稳 。
6、洗后尽快将身体上的水擦去 , 及时穿上御寒的衣服后再走出浴室 , 避免身体着凉或被风吹着 。
7、如果会阴伤口大或撕裂伤严重、腹部有刀口 , 须等待伤口愈合再洗淋浴 , 可先做擦浴 。
第5周月龄
发育正常的宝宝 , 此时的体重比出生时大约增加1公斤 , 身高大约增长3厘米 。 发育快的宝宝可以增长2公斤 , 8厘米 。 宝宝每天可能睡16-18个小时 , 几乎没有宝宝能一觉睡到天亮 。 有的宝宝能抬头了 , 有的宝宝头颈已经可以竖起来了 , 但时间不宜太长 。
宝宝一个月大时体重、身高参考值:
男婴体重3.4-5.8kg , 身长50.8-58.6cm;
女婴体重3.2-5.5kg , 身长49.8-57.6cm 。
每天练习竖抱孩子 , 两手分别撑住孩子的枕后、颈部、腰部、臀部、以免伤及孩子的脊椎 。 由于宝宝还小 , 每天练习竖抱的时间不宜过长 。
当宝宝心情不好的时候 , 用一些方法分散他的注意力 , 如:做鬼脸、拿玩具逗他等 。
经常和宝宝面对面地“说话” , 你提高嗓音重复宝宝说的“话” , 宝宝会很兴奋 。
这个时候可以带宝宝出门走走 , 开开眼界了 , 但是一定要选择个好天气哦!
孩子对环境的要求依然很严格 , 冬天室内保持在22°C左右、夏天保持在28°C左右 。
Q&A
1、婴儿脐疝怎么办?
——小孩一个多月了 , 可是肚脐往外突出2-3厘米 , 医生说是脐疝 , 不知有没有好的方法解决 。
脐疝
即腹内组织从脐环中脱出 , 宝宝脐疝较为常见 。 发病原因是脐环闭锁不全或脐部疤痕组织不够强韧 , 加上宝宝经常啼哭 , 腹内压力增高所致 。
---- 原创 芋教Q&A:宝宝出生后的关键5周 //---- http:// //
回答:婴儿脐疝属先天性 , 多发生于1岁以下宝宝 。 多位于脐上方 。 出现在脐带脱落后的数天或数周内 , 呈球形隆出 。 啼哭或挣扎时有内容物进入疝囊 , 平静时回纳腹腔 。 多属易复性疝 , 嵌顿少见 。
如果您的宝宝患有脐疝 , 应注意尽量减少他腹压增加的机会 , 如不要让宝宝无休止地大哭大闹;有慢性咳嗽的要及时治疗;调整好宝宝的饮食 , 不要发生腹胀或便秘;随着宝宝的长大 , 腹壁肌肉的发育坚固 , 脐环闭锁 , 脐疝多于1岁以内便完全自愈 , 无需手术治疗 。 但如果脐疝愈来愈大 , 脐环直径超过2厘米 , 甚至发生肠管嵌顿 , 应及时就诊于小儿外科 。
2岁以内宝宝可采用硬韧垫加压法或粘膏贴挤法 。 手术治疗适于2岁以上宝宝或脐环直径超过1.5厘米者 , 多用修补术 。
2、宝宝头发少 , 有是还掉 , 该怎么办?
——我家宝宝1个月了 , 可是前面的头发很少 , 有时用手撮下头还掉不少 , 头发也有点油 。 有好多皮屑 , 一般都2天洗一次 。
回答:宝宝出现脱发是生长过程中的一种生理现象 , 民间俗称奶秃 。 奶秃一般会随着宝宝月龄的增大 , 辅食的添加而消失 , 脱落的头发就会重新长出来了 。 另外 , 宝宝胎儿期的头发与妈妈孕期的营养有关 , 出生后与遗传 , 营养 , 身体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 。 父母也不必太担心!
- 「母婴和育儿」原创宝宝鼻腔深处有鼻屎,尝试各种方法后,最后这样做成功了
- 「母婴和育儿」原创宝宝和大人睡?给宝宝睡婴儿床?到底哪个选择才是对的?
- 晓露爸爸@原创“红脸宝宝”火了,两个脸蛋红的像苹果,网友:不会是喝奶喝醉了吧
- #育儿房间#原创儿童已成白血病高发群体:这些水果“隐患”,最好少给孩子吃
- [育儿房间]原创“妈妈,我蛋蛋疼”,本以为孩子只是磕到了,谁知差点出了大事
- 宝妈育儿微课■原创4岁孩子贪玩吞水银,奶奶非拦着先“吃菜”才送医,医生:做得对
- 趣儿养母:原创新手妈妈面对宝宝哭常常束手无措,首先如何分辨宝宝的哭声很重要
- 「jason妈咪有办法」原创孩子打喷嚏流鼻涕发烧时,不妨试试这些绿色疗法,管用
- #书里缘#原创父母的洁癖会破坏孩子的免疫力,你信吗?
- 『儿科医生雨滴』原创给宝宝穿这种裤子可能有这四个危害,你一定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