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宝宝身上突然出现这样的小黑点,原来不是虫子叮咬

提示您本文原始标题是:警惕!宝宝身上突然出现这样的小黑点 , 原来不是虫子叮咬

文丨Grace妈妈

在风和日丽的好天气 , 相信大家周末假日也是各种带孩子露营、野炊 。 愉快玩耍的同时一定要小心一些你可能没有注意到的小家伙们哦 。

前阵子 , 看到一则新闻 , 家住武汉的小男孩贝贝在郊外玩耍回家后 , 妈妈发现其眼皮上有一个小黑点 。 起初并没有太当一回事儿 , 以为只是不小心受伤结的血痂 , 谁知道第二天这个小黑点变大了 , 贝贝也总揉眼睛说不舒服 , 于是赶紧带贝贝去儿童医院就诊 , 经检查后发现 , 那个小黑点竟然是个蜱虫!


                    警惕!宝宝身上突然出现这样的小黑点,原来不是虫子叮咬

---- 警惕!宝宝身上突然出现这样的小黑点 , 原来不是虫子叮咬 //---- http:// //

在裂隙灯下观察可以看到 , 蜱虫的口器已经深深地扎入孩子眼睑缘根部 , 吸饱血后身体变得圆滚滚的 。

医生说还好家长没有硬拔 , 否则身体残留部分的病毒会引发患儿感染 , 严重者甚至会发生肾综合征出血热、无形体病、甚至死亡 。 而如果家长捏破了蜱虫 , 手接触到蜱虫体液 , 也可能会感染病毒 。


                    警惕!宝宝身上突然出现这样的小黑点,原来不是虫子叮咬

---- 警惕!宝宝身上突然出现这样的小黑点 , 原来不是虫子叮咬 //---- http:// //

然后我网上随便搜搜 , 很多被蜱虫叮咬的人住院甚至死亡的案例......


                    警惕!宝宝身上突然出现这样的小黑点,原来不是虫子叮咬

---- 警惕!宝宝身上突然出现这样的小黑点 , 原来不是虫子叮咬 //---- http:// //

看着有没有觉得心里毛毛的 , 一个小黑虫竟然这么恐怖?!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 蜱虫究竟是什么?

蜱虫也叫壁虱、鳖吃 , 俗称狗鳖、草别子、牛虱、草蜱虫、狗豆子、牛鳖子 。 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上 , 或寄宿于牲畜等动物皮毛间 。 不吸血时 , 小的如干瘪绿豆般大小 , 也有极细如米粒的;吸饱血液后 , 有饱满得如黄豆大小 , 大的可达指甲盖大 。

蜱的幼虫、若虫、雌雄成虫都吸血 , 他们是需要吸血才能存活繁衍的虫子 。 宿主包括陆生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 , 有些种类侵袭人体 。

被蜱虫叮咬后会出现怎样的症状?

蜱虫叮咬人后会散发一种麻醉 , 将头埋在皮肤内吸血 , 在叮刺吸血时多无痛感 , 但由于螯肢、口下板同时刺入宿主皮肤 , 可造成皮肤局部充血、水肿、瘙痒、疼痛 , 还可引起继发性感染 。


                    警惕!宝宝身上突然出现这样的小黑点,原来不是虫子叮咬

---- 警惕!宝宝身上突然出现这样的小黑点 , 原来不是虫子叮咬 //---- http:// //

大部分蜱虫本身是没有毒性的 , 但是由于它具有吸血的特性 , 所以它们可能就会传播一些严重的传染病 , 比如无形体病、森林脑炎、莱姆病、出血热等 。

但某些蜱虫是有毒性的 , 在叮咬人的同时可将有毒素的唾液注入人体内 , 引起“蜱瘫痪症” , 表现为上行性麻痹 , 最后可因呼吸中枢受侵而死亡 , 特别多见于儿童 。

还有一部分蜱虫可引起“蜱咬热” , 在蜱吸血后1~2天后患者出现畏寒、发热、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

被蜱虫叮咬后该如何处理?

当你发现自己或是孩子被蜱虫叮咬后 , 千万不要用手直接拔出蜱虫!更不要去捏碎它!以免撕伤皮肤及防止蜱虫口器折断在皮内 。

可用乙醚、氯仿、旱烟油涂在蜱的头部或在蜱旁点燃烟头、蚊香烤它 , 数分钟后蜱虫就自行松口 , 或用凡士林、液体石蜡涂在蜱虫的头部 , 使其窒息 , 然后用镊子轻轻把蜱拉出 。


                    警惕!宝宝身上突然出现这样的小黑点,原来不是虫子叮咬

---- 警惕!宝宝身上突然出现这样的小黑点 , 原来不是虫子叮咬 //---- http:// //


                    警惕!宝宝身上突然出现这样的小黑点,原来不是虫子叮咬

---- 警惕!宝宝身上突然出现这样的小黑点 , 原来不是虫子叮咬 //---- http:// //

如果自己无法操作或是不敢操作 , 建议还是第一时间去医院 , 医生会给予对症处理的 。

如何预防蜱虫的叮咬?

预防永远是关键!

1、尽量不要带孩子和宠物去草丛茂密的灌木丛 。

2、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在接触家里的宠物和其他动物前请仔细观察他们身上有无蜱虫 。 家里有养宠物的一定要定期去专业机构体检除虫 。

3、去野外郊游的时候 , 尤其是草丛比较茂密的地方 , 要穿长袖衣衫 , 扎紧腰带、袖口、裤腿 , 戴上帽子 , 尽量减少裸露部位 , 裸露的皮肤表面涂擦驱蚊水也可预防蜱虫叮咬(3岁以下宝宝不能涂擦含柠檬桉油或其提取物的驱蚊产品) 。

4、野外玩耍回家之前 , 请仔细检查孩子和宠物的身体和衣帽 , 蜱虫尤其喜欢寄生在头皮、耳后、颈部、腋窝、手腕、腹股沟等有褶皱处 。

除了蜱虫 , 夏天还有下面这些小家伙们也一定要防范:

隐翅虫

又名影子虫、青腰虫 。 一般具有细长的身体 , 主要的鉴别特征是:鞘翅极短 , 腹部体节外露 , 长的有点像蚂蚁 。 (朵妈聊育儿)一般隐翅虫毒性不致命 , 但毒隐翅虫的毒素胜过眼镜蛇毒的强烈接触毒素 。


                    警惕!宝宝身上突然出现这样的小黑点,原来不是虫子叮咬

---- 警惕!宝宝身上突然出现这样的小黑点 , 原来不是虫子叮咬 //---- http:// //

01感染途径和症状

由于夜晚灯光引诱 , 隐翅虫通过开放的门窗进入室内 , 或在路灯比较强烈的室外 , 被人用手在皮肤上有意或无意拍打、压碎或搓揉 , 毒汁溢出 , 粘染皮肤和手 , 手再去抚摸别处的皮肤时 , 导致多处皮肤受害 。

会引起隐翅虫皮炎 , 皮损为点状、条状、片状水肿性红斑 , 随后中央呈灰褐色坏死 , 其上有密集的丘疹、水泡和小脓包 。 如受伤面积不大会有轻微的痒痛感 , 如受伤面积较大 , 则会有强烈的痒痛感 , 可能还会伴有附近淋巴结肿大、发烧等症状 。

隐翅虫体液感染人体皮肤的途径有三种:

一是直接把虫体揉碎在皮肤上所致 。

二是虫体的碎片污染了手指 , 再由手指去摸其他部位导致感染 。

三是虫子隐藏在衣物、洗脸巾中 , 使用时把虫体搓烂使毒液沾污在上面 , 接触皮肤后导致感染 。

02治疗方法

当隐翅虫的体液不小心弄到皮肤上时 , 由于其体液呈强酸性 , 所以应用碱性物质中和 , 可用牙膏 , 苏打 , 肥皂水等对皮肤进行处理 , 然后用清水洗净 , 之后可用一些糖皮质激素类药膏对伤口进行涂抹 。 情况严重者请到医院检查并听取医嘱 。

03预防措施

1、保持室内外的卫生 , 定期清扫 , 养成随手关好纱窗的习惯 。

2、晚上关灯睡觉 , 睡觉时加蚊帐 。

3、采取各种驱蚊措施 , 尤其是风油精 , 隐翅虫遇到风油精会立即毙命 。

4、若隐翅虫停留在皮肤上 , 切不要用手直接拍打它 , 应用嘴吹气将其赶走 。

5、去野外郊游的时候 , 要穿长袖衣衫 , 扎紧腰带、袖口、裤腿 , 戴上帽子 , 尽量减少裸露部位 。

蜈蚣

蜈蚣又名叫天龙、百脚虫、蝍蛆 , 是一种有毒腺的、掠食性的陆生节肢动物 , 民间传说的五毒之一 。

(打开百度搜蜈蚣的图片 , 然后吓得一身鸡皮疙瘩 , 满屏的蜈蚣 。 。 。 要吐了 , 哈哈~这里怕是你们应该不需要放蜈蚣图片了~)

01感染途径和症状

通常情况下蜈蚣不会无故攻击人 , 但当蜈蚣感觉到自己受威胁时 , 比如身体受夹制、被突然拨弄、尾足被踩等时 , 它才会咬对其构成威胁的物体 。 当蜈蚣将大颚刺入人体组织时 , 即开始注射毒液 , 而且不会在瞬间内将毒液注射完 。 如果被螯者不及时摆脱蜈蚣 , 则其会继续注射毒液 , 造成更大危害 。

被小蜈蚣咬伤 , 仅在皮肤局部发生红肿、疼痛 。 被热带型大蜈蚣咬伤 , 可致淋巴管炎和组织坏死 , 有时整个肢体出现紫癫 , 有的可见头痛、发热、眩晕、恶心、呕吐 , 甚至膻语、抽搐、昏迷等全身症状 。

02治疗方法

请立即就医!有些患者甚至需要注射破伤风 。 如无法立即就医 , 可用肥皂水、小苏打水等碱性液体清洗伤口 , 千万不要用碘酒或消毒水清洗涂抹伤口 , 局部可冷湿敷伤口 。

03预防措施

1、蜈蚣喜欢潮湿的生活环境 , 因此为了减少蜈蚣在室内停留生活的机会 , 居室内要保持干燥 , 平时多开窗通风透气 , 可在潮湿的角落撒生石灰 。

2、蜈蚣往往是通过门缝、窗户缝以及墙缝等缝隙进入室内 , 蜈蚣是夜晚活动的生物 , 因此 , 夜晚要关严门窗 , 墙壁如果有开缝 , 一定要堵住 。

3、去野外郊游的时候 , 要穿长袖衣衫 , 扎紧腰带、袖口、裤腿 , 戴上帽子 , 尽量减少裸露部位 。

蜜蜂

小蜜蜂是孩子们都喜欢的 , 也是春夏季我们经常在花丛中可以看见的昆虫 , 但也是很有杀伤力的哦!


                    警惕!宝宝身上突然出现这样的小黑点,原来不是虫子叮咬

---- 警惕!宝宝身上突然出现这样的小黑点 , 原来不是虫子叮咬 //---- http:// //

01感染途径和症状

一般蜜蜂不太会主动攻击的 , 除非被打扰或受到刺激 , 蜜蜂蜇人后 , 刺针的倒钩会挂住人的皮肤 , 使刺针拔不出来 。 当蜜蜂用力飞走时 , 它的内脏会被拉伤甚至脱掉 , 它们蜇完人后都会死 , 所以他们一般没有感到威胁也不会选择跟你同归于尽的 。


                    警惕!宝宝身上突然出现这样的小黑点,原来不是虫子叮咬

---- 警惕!宝宝身上突然出现这样的小黑点 , 原来不是虫子叮咬 //---- http:// //

伤口会出现红肿、灼痛、瘙痒 , 一般能自愈 , 严重者可出现水疱、溃疡等 。 被群蜂蜇伤后会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呼吸困难等 。 有些过敏者的全身皮肤出现红肿和瘙痒、喉头水肿、呼吸困难 , 救治不及时可因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死亡 。

02治疗方法

被蜂蜇后应首先检查有没有滞留在皮肤内的毒刺 , 发现后应该小心拔除 , 可用胶布粘贴后揭起或者用镊子将刺拔出 。 不管是被什么样的蜂蜇伤 , 应大量喝水以及补液促进机体排除毒素 。

大多被蜂蜇的人都伴有局部红肿和发烧似的疼痛 , 可用冰袋冷敷伤处 , 减少伤口活动量 , 可选择肥皂水、3%的氨水、5%~10%的碳酸氢钠溶液洗敷伤口 。

千万不可以用手抓挠或挤压伤口!

03预防措施

1、去野外游玩时着装尽量不要让皮肤裸露在外 , 裹严实点儿 , 不要穿深色毛茸茸的衣服 。

2、引导告知孩子不要去刺激蜜蜂 , 哪怕蜜蜂围着你飞也不要去刺激它们 , 只要保持安静 , 它们很快就会离开的 。

3、不要让孩子去接触开花的植物 , 尤其是花蕊 。

我们要防患于未然 , 小心这些小家伙们 , 开开心心地郊游踏青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