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娩出后医生必做的检查,你知道几个?

提示您本文原始标题是:宝宝娩出后医生必做的检查 , 你知道几个?

宝宝娩出后的24小时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 , 医生会对其进行身体的健康检查及处理 , 以确保新生宝宝以最佳的姿态来迎接与新妈妈的初次见面 。

01

检查生命体征

体温:一般新生宝宝的正常腋温为36~37℃ , 体温过低或过高均需做进一步的评估与处理 。

呼吸:从胸廓起伏的次数来计算 , 新生宝宝呼吸次数较快 , 出生后1小时 , 60次左右/min , 2~6小时内50次左右/min , 6小时后40次/min 。

心跳:用听诊器或按压肘关节脉搏的方式来计算 , 一般平均120次/min , 最快可达140次/min 。

02

观察活动力

从宝宝的神情肢体动作及姿势观察活动力是否良好 , 是否有明显的五官不对称 , 肢体畸形等先天异常 。

03

测量体重

通常足月新生宝宝体重应在2500克~4000克之间 , 太轻或太重都可能有问题 , 合适体重应落在同胎龄新生儿体重的第10~90个百分位之间 。

04

观察肤色

健康新生宝宝的皮肤娇嫩 , 刚出生时为暗红色或微紫 , 一旦建立呼吸、保暖后呈粉红色 。 如果宝宝出现了黄疸 , 皮肤会变得比较黄 。

05

皮疹

新生宝宝的鼻尖、下巴和前额部位可能会出现细小的白点 , 称为粟粒疹 , 一般在数周后自行消失 , 千万不要挤压 。


                    宝宝娩出后医生必做的检查,你知道几个?

---- 宝宝娩出后医生必做的检查 , 你知道几个? //---- http:// //

图源:网络侵删

06

斑(痣)

新生宝宝的背、腰部或臀部 , 常常会有淡灰青色或暗青色的色素斑 , 大小不一 , 为胎斑 , 无需治疗 , 一般在5岁之前 , 最迟在青春期之前即可消失 。

其它的还有:蒙古斑、鲑鱼斑、草莓状血管瘤、葡萄酒色斑(火焰痣) 。

07

量头围

头围是指从额头最突处 , 眉毛上方 , 量到枕骨隆突 , 后脑勺最突处的一圈距离 。 正常足月新生宝宝头围为32~35厘米之间 。

08

检查囟门

在宝宝安静时 , 以手指触摸囟门是否柔软 , 若太鼓或凹陷 , 或开口太大或太小 , 都需做进一步检查 。 另外 , 自然产的新生宝宝可能会因阴道挤压造成头部 , 短暂变形的现象 , 会在几天后恢复不必担心 。

09

头部肿块与颅骨软化

产瘤:由于受到产道挤压造成新生宝宝头部皮下软组织水肿所致 , 几天后会迅速消退 , 不需特别处理 。

头皮血肿:好发于自然产新生宝宝 , 常可于头顶侧边处的 , 摸起来似果冻触感的肿块 , 常因于头骨与骨膜之间出血 , 范围不超过头部缝合线 , 几个星期后会慢慢吸收消退 , 一般不需处理 。


                    宝宝娩出后医生必做的检查,你知道几个?

---- 宝宝娩出后医生必做的检查 , 你知道几个? //---- http:// //

图源:网络侵删

10

触摸颈部

颈部通常是短而对称 , 可以自由转动的 。

11

观察脸部

新生宝宝不像成人有丰富的脸部表情 , 通过仔细观察就可发现是否有异常表现 。

若为唐氏儿 , 其外观通常具有以下特征:两眼间距过宽、鼻梁特别矮、外眼角外扬、内眼角褶皱较厚、嘴巴呈吐舌状、双手的小指向内弯曲 , 且看起来只有两节 , 第一与第二个脚趾头分得很开等 。

12

检查胸部

观察胸部两侧是否对称、有无胸骨凸出或凹陷、呼吸窘迫及异常呼吸音等情形 。 有些新生宝宝有乳房肿大的现象甚至可以挤出乳汁 , 此为正常现象 , 不需要处理 。

13

听心音

听宝宝的心音速率节奏以及有无心杂音 。

14

触摸腹部

观察新生宝宝有无腹胀或腹壁异常 , 触诊检查是否有腹内肿块 。


                    宝宝娩出后医生必做的检查,你知道几个?

---- 宝宝娩出后医生必做的检查 , 你知道几个? //---- http:// //

图源:网络侵删

15

检查生殖器与肛门口

女婴:观察阴带及阴唇形状及大小 , 有一些白色分泌物是正常现象 。

男婴:观察有无阴茎太小、尿道上裂或下裂、瘾囊症、阴囊肿大等情形 , 若有则需进一步检查 。

16

检查背部

检查是否有异常的肿块或毛发增生 。

17

检查四肢

手部:看手心是否有断掌 , 及有无缺指、多指或并指等情形 。

足部:看有无内翻或畸形足等情形 。

髋部:检查是否发展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情形 , 如果臀部皱褶不对称或两腿的长度有差异时 , 应怀疑有此问题 , 需做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估 。

18

神经学检查

通过神经学检查可了解新生儿的神经发展情况 , 一般会检查以下几方面:肌张力、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惊吓反射、抓握反射、踏步反射、张力反射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