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心理学理论和实践经验,谈谈带孩子、管孩子、教孩子和亲孩子

如果朋友中有位孩子妈妈 , 聊天就有了永远开心的话题:孩子 。

聊起孩子眉飞色舞的妈妈们 , 真的懂自己的孩子?

当妈妈的 , 切不要认为提出这样的疑问纯属傻帽儿!不尽然 , 东子细细道来 。

首先举个例子 。 孩子一岁半 , 有吮指癖 , 就是经常用小嘴吸吮自己的手指 。 时间一长 , 手指的部位已经起茧 。

妈妈着急 , 从网上查来办法 , 用苦瓜抹在手指上 , 孩子一吮 , 苦的 , 就不吮了 , ——想法挺好 。

再查一查 , 苦瓜无毒 , 还有一些儿童吸收的营养 。 于是 , 家人行动起来 , 在孩子吮手时 , 姥姥拽着左手 , 姥爷掐着右手 , 孩子一吮 , 就强行蘸点苦瓜汁 , 孩子一挣扎 , 俩老人就给按住 , 就像军统给那什么上刑一样 。 弄来弄去 , 问题没解决 , 倒把孩子折腾够呛 。

这个真实的事例 , 说明孩子妈妈并非懂孩子 。 东子断然下这样的结论 , 不仅有理论根据 , 也有实践证明 。

就拿上述事例来讲 , 吮指癖对孩子来说 , 主要是心理安慰 。

从心理方面的实践来看 , 多数还不会说话的孩子 , 在渴了、饿了、困了等身体需要强烈或是心理紧张的情况下 , 因为不会向大人表白 , 在心理上会寻求一种安慰的方式 , 抵御来自身体和心理方面的需要 , 除了哭闹 , 大多是吮手指 。

所以 , 吮手指是孩子在身体和心理需要时得不到满足采取的安慰自己的动作 。 那么 , 如果孩子妈妈懂得这些 , 饿了给点吃的 , 渴了给点水喝 , 困了赶快哄睡(困了用“安抚奶嘴”可替下) , 紧张了让孩子换换成熟悉的环境 , 孩子自然把小手指从嘴里拿出来了 。

那些用苦瓜汁等的办法 , 都是折腾孩子治标不标本的下策 。 孩子根本的需要没有解决 , 还会寻求心理安慰的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