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不打击,遇事不责备,才是一个家庭最美好的声音


平日不打击,遇事不责备,才是一个家庭最美好的声音

----平日不打击 , 遇事不责备 , 才是一个家庭最美好的声音//---- http:// //

有些父母习惯性地批评、指责孩子 , 用负面的语言评论孩子的行为或是热衷于将孩子与其他人进行比较 。

殊不知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 , 自然而然认为在亲密关系中打击是一种常见的交流方式 。

他们从未想过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 以至于在数年之后 , 依旧深受其害 , 在自己的亲密关系中求而不得 。

阿德勒说:“幸运的人 , 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 , 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 ”

恋爱 , 不过是亲子关系的复制 。

在生活中 , 总有一类人热衷用言语打击、贬低别人 。 这类人并不是因为不喜欢你才会打击你 , 恰恰相反 , 面对越是亲近、信任的人 , 他们越是喜欢打击 。

这种人被称为回避依恋型人格 , 他们的行为模式通常可以追溯至原生家庭的相处习惯中:

那些经常打击孩子的父母 , 总是以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形象出现在家庭里 。 他们强大、威严、永远正确 。

可是实际上 , 在强势的指责背后 , 往往藏着这类父母那颗瑟瑟发抖的心 。

一位朋友曾经跟我分享过她自己的一段经历:

小时候 , 她的性格外向开朗 , 喜欢户外运动;妹妹则是安静内向 , 喜欢在家看书 。 母亲更喜欢妹妹这样的性格 , 希望她也能像妹妹一样多读书、爱学习 。

但是母亲从不直接表明自己的立场 , 而是不断嘲笑她跑步的姿势奇怪 , 批评她投篮的时机不对 。

久而久之 , 运动场上的“假小子”再也没出现在篮球场上 , 而是开始乖乖坐在教室里背着英语单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