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不打击,遇事不责备,才是一个家庭最美好的声音
1
----平日不打击 , 遇事不责备 , 才是一个家庭最美好的声音//---- http:// //
有些父母习惯性地批评、指责孩子 , 用负面的语言评论孩子的行为或是热衷于将孩子与其他人进行比较 。
殊不知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 , 自然而然认为在亲密关系中打击是一种常见的交流方式 。
他们从未想过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 以至于在数年之后 , 依旧深受其害 , 在自己的亲密关系中求而不得 。
阿德勒说:“幸运的人 , 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 , 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 ”
2
恋爱 , 不过是亲子关系的复制 。
在生活中 , 总有一类人热衷用言语打击、贬低别人 。 这类人并不是因为不喜欢你才会打击你 , 恰恰相反 , 面对越是亲近、信任的人 , 他们越是喜欢打击 。
这种人被称为回避依恋型人格 , 他们的行为模式通常可以追溯至原生家庭的相处习惯中:
那些经常打击孩子的父母 , 总是以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形象出现在家庭里 。 他们强大、威严、永远正确 。
可是实际上 , 在强势的指责背后 , 往往藏着这类父母那颗瑟瑟发抖的心 。
一位朋友曾经跟我分享过她自己的一段经历:
小时候 , 她的性格外向开朗 , 喜欢户外运动;妹妹则是安静内向 , 喜欢在家看书 。 母亲更喜欢妹妹这样的性格 , 希望她也能像妹妹一样多读书、爱学习 。
但是母亲从不直接表明自己的立场 , 而是不断嘲笑她跑步的姿势奇怪 , 批评她投篮的时机不对 。
久而久之 , 运动场上的“假小子”再也没出现在篮球场上 , 而是开始乖乖坐在教室里背着英语单词 。
- 「玛瑞莎亲子微板报」平日家庭“小药箱”应该备点啥
- 磋之情感■原创安徽一年轻女子远嫁后接连遭受打击,身患产后抑郁儿子又查出脑瘫
- 「挚爱宝宝一生」偏食挑食孩子的个案给了自己致命打击,同为人母,差距居然那么大
- 崔玉涛的育学园@手握8份保单=遇事心安?孩子妈,我看是糟心!
- 贝贝豆育儿课堂■原创宝宝放假又挑食,总说不如幼儿园饭菜好吃,看到照片妈妈深受打击
- 孩子很没耐心,一遇事就发脾气,这个时候磨磨孩子的性子很关键
- 培养孩子“WHY型思维”:勤思勤问勤做,不要打击、代替和干涉他
- 婴儿这三个地方摸不得,关心孩子也别碰,小心伤到他们
- “懂事教育“会扼杀孩子天性,让孩子唯唯诺诺,遇事不敢上前?
- 孩子遇事爱推卸责任,可能是“受害者心理”作祟,家长要及时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