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趴”的宝宝,究竟会差在哪里?

现在主流的育儿观点都在强调让孩子多趴 , 但如果多问一句 , 为什么?

很多人可能也说不出个一二三 。

其实从医学角度鼓励多趴 , 主要是为了解决两个问题 。

  • 一个是宝宝的大运动问题:

近些年 , 一些儿科医生在典型的大运动里程碑上 , 发现了婴儿轻微的延迟 , 原因则跟过长时间的仰卧有关 。

现在的宝宝应该平均做到:

  • 在4到7个月之间学会坐和翻身(从趴翻到躺以及从躺翻回到趴);
  • 在8至12个月学会爬;
  • 在11到13个月左右学会走 。

而想要达到或超越这个标准 , 多趴是唯一的捷径 。

趴着的时候 , 宝宝只有努力把自己撑起来 , 才能看到妈妈和周围的环境 , 这个过程可以锻炼头部、颈部、肩部、腰腹部的肌肉 。

研究表明 , 宝宝趴的时间越多 , 他就能越早学会抬头、翻身、肚子着地匍匐前进、用四肢爬行和独坐 。

而越是俯卧短、躺着时间长的宝宝 , 大运动发展滞后的比例就越高 , 因为躺着肌肉得不到锻炼 。

而大运动发展滞后 , 也会直接影响精细动作的发展 。

注:大运动存在个体差异 , 而且每个里程碑都有几个月的范围 。 所以没达到的妈妈先别急着焦虑和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 , 从任何时候开始多趴多爬都不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