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正确观念Vs错误观念,宝宝鼻塞6原因,爸妈可以这样做

提示您本文原始标题是:正确观念Vs错误观念 , 宝宝鼻塞6原因 , 爸妈可以这样做

宝宝鼻塞、呼吸不顺 , 爸妈看了好心疼!不过宝宝究竟为什么会鼻塞?有哪些不同类型的鼻塞原因?又该如何缓解鼻塞症状?当宝宝鼻塞时 , 大人有哪些错误的做法必须避免?赶紧来看看 。


                    原创            正确观念Vs错误观念,宝宝鼻塞6原因,爸妈可以这样做

---- 原创 正确观念Vs错误观念 , 宝宝鼻塞6原因 , 爸妈可以这样做 //---- http:// //

怎么知道宝宝鼻塞了?

宝宝鼻塞所显现出来的症状包括:呼吸不顺、呼吸较大声、睡得比较不安稳 , 或是宝宝因鼻塞不适而哭泣 。 如果鼻塞较严重 , 可能可以看到鼻孔内有分泌物卡住 。

为什么会鼻塞?

小宝宝流鼻涕 , 有可能是因细菌或病毒感染、或是过敏等原因造成鼻黏膜腺体持续制造分泌物 。 当鼻涕、黏液分泌物等没有流出去 , 时间久了水分蒸发、凝固 , 且鼻黏膜水肿、孔道变小 , 鼻涕等分泌物更难流出 , 就容易阻塞而造成鼻塞 。

挖鼻孔可以挖掉鼻子中凝固的分泌物吗?

其实挖鼻孔只是抠掉表面的分泌物 , 但分泌物会持续制造;而且挖鼻孔时 , 有可能会造成鼻黏膜受损、而使组织液分泌更多 , 可能会加重流鼻涕与鼻塞的症状 , 因此挖鼻孔并不是一个解决鼻塞问题的好方法 。 不过如果宝宝的鼻子分泌物落在鼻孔外可轻易看到的浅处 , 大人可用棉花棒沾凡士林轻轻移除分泌物、但不要硬扯;大人也不可以挖太深的地方的分泌物 。 如果担心宝宝乱动可能会伤到宝宝、或对移除浅处的鼻子分泌物没把握 , 其实也可以不挖鼻孔 , 打喷嚏时也可能将鼻子分泌物打出来;另外 , 也不宜太频繁的清洁鼻子 , 当宝宝鼻塞时、偶尔有看到较大的鼻子分泌物在浅处再小心清除即可 。

各种鼻塞的类型与缓解方式

生理性鼻塞

大约0~6个月的宝宝 , 鼻腔尚未发育完全(鼻软骨未发育完全、鼻子较塌、空间较小) , 较可能出现生理性鼻塞;通常6个月以上生理性鼻塞会逐渐改善 。

又因为小宝宝较易胃食道逆流 , 奶渣较易跑入鼻腔;或是大人喂奶姿势不佳 , 牛奶从鼻子溢出来(比方躺着瓶喂);或是宝宝打嗝时 , 有可能使牛奶从食道往上喷溢到鼻腔 , 这些因素皆可能导致宝宝出现生理性鼻塞(但即使打嗝时奶不慎从鼻腔溢出 , 大人也不可因此就不拍嗝 。 这是生理性的反应 , 大约6个月~1岁后 , 大多会逐渐自行缓解) 。

以下各做法目的主要为湿润鼻腔 , 让分泌物软化、变稀 , 较易流出或清除(以下方式任何年龄皆可尝试):并用棉花棒沾凡士林轻抠鼻孔浅处的分泌物(最深洗澡时 , 可借由空气中弥漫的水蒸气来湿润鼻腔黏2公分以内) , 不可以挖太深或用力硬扯或硬抠;或是宝宝睡着后 , 可在宝宝的鼻腔内小心滴入1、2滴生理盐水 , 再用棉花棒轻轻移除浅处的分泌物(一样是只能轻挖浅处 , 看不到的深处不能挖) 。 如果大人很担心可能会伤害到宝宝 , 不想挖宝宝的鼻孔也没关系 。

可用毛巾沾温水温敷宝宝的鼻腔大约3~5分钟 , 但要注意温度不要太热 , 不要灼伤宝宝 。 温度大约与洗澡水同温即可 , 大约40度以下 。

可考虑使用蒸鼻器 , 通常比较安全 。

可考虑以马克杯装热水放在宝宝的鼻子下方附近 , 大约3~5分钟 , 让宝宝的鼻腔可以吸收热水的水蒸气 。 但其实这个方法比较危险 , 因为宝宝可能会乱动或手乱挥 , 而使大人拿着的马克杯中的热水不慎泼洒出来 , 大人如果要这样尝试 , 一定要小心千万不要烫到宝宝 , 如果不能确保不会泼洒到宝宝 , 就不要尝试这个方法 。


                    原创            正确观念Vs错误观念,宝宝鼻塞6原因,爸妈可以这样做

---- 原创 正确观念Vs错误观念 , 宝宝鼻塞6原因 , 爸妈可以这样做 //---- http:// //

喉头软化症

其实喉头软化症很常见 , 门诊上看过大约有6成以上的宝宝都有这个现象 。 喉头软化症大约90%为正常的生理现象 , 随着年龄增长会改善 , 尤其好发于4个月以下的宝宝;4~10个月稍微少一些;10个月以上大多会自行改善 。

如果1岁以上还有喉头软化症 , 有可能是结构性有问题 , 要请医生进一步确认 。 喉头软化症所引起的鼻塞声 , 大致上没有有效的缓解方式 , 但由于大多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改善 , 所以不用太担心 。

年纪小的宝宝之所以有喉头软化症 , 大多因喉头软骨尚未发育成熟、易塌陷所致 , 症状为易有鼻塞声、呼吸较大声、甚至呼吸声听起来有点像小猪叫 , 但趴着时大多就不会再听到类似于小猪叫的声音 。 但不能因此而让宝宝趴睡 , 趴睡较易使宝宝窒息 , 而可能发生婴儿猝死症 。

病理性鼻塞

通常因细菌或病毒感染而引起鼻黏膜肿胀 , 例如: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等 , 皆可能流鼻涕与导致鼻塞 , 任何年龄皆可能发生 。 如果因感冒而引起的鼻塞或流鼻涕 , 通常大约1~2周左右症状才会缓解 。

因生病感染而引起的鼻塞 , 仍可尝试前述生理性鼻塞的缓解方式 , 并可考虑辅以药物来缓解不适症状 。 但药物通常只能缓解不适症状 , 想要从疾病中痊愈还是要仰赖本身抗体与多休息等方式 。 对付多数病毒并无特效药 , 如果大人不想让宝宝吃药 , 医生大多也不会勉强;但如果是细菌感染而引起 , 鼻子持续1周流出黄色或绿色的鼻涕、发烧、鼻窦肿痛、脸部压痛 , 就可能是鼻窦炎 , 最好以抗生素治疗 。

另外 , 鼻塞用药有时候会使用麻黄素 , 2岁以下的宝宝不建议使用麻黄素 , 以免造成心悸、兴奋不睡觉等副作用 。 通常会根据宝宝的年龄而开安全的药物种类 。

过敏性鼻炎所导致的鼻塞

如果宝宝有过敏体质 , 在大约1、2个月时 , 会较易溢吐奶与拉血便;大约6个月~1岁时会有异位性皮肤炎(但年龄也因人而异 , 也可能更晚);然后大约2、3岁时 , 可能出现过敏性鼻炎、因而有过敏性鼻塞 , 这是过敏的演进历程 。 如果宝宝有过敏性体质 , 鼻黏膜较易受到外界因素所影响 , 例如:空气污染、尘螨、二手烟、温度变化…等 , 容易引起鼻黏膜肿胀与鼻塞 。 较常发生在每天早上起床时(起床时接触冷空气 , 可能就会鼻塞) , 但其他时段也有可能发生 , 常为慢性鼻塞 。

缓解方式为:

戴口罩、穿长袖衣服 。

床单、被套等定期更换与清洗 。

最好的选择是多喂母乳;如果无法喂母乳 , 则可考虑水解奶粉 。

如果为慢性长期鼻塞 , 可能会用长效型抗组织胺药物来缓解症状 。

鼻息肉、鼻中隔弯曲等问题

鼻息肉通常会引起单侧或双侧鼻塞;鼻中隔弯曲则大多会引起单侧鼻塞 。 这些较多是先天结构问题或后天不断刺激(例如每天非常频繁地挖鼻子 , 有可能会使鼻息肉较多) , 随着年龄增加 , 如果鼻息肉越长越大或鼻中隔越来越歪 , 可能会使鼻塞更严重 , 建议可考虑等年纪稍长后 , 再与医生讨论是否要做手术来改善(例如大约至少10岁以后;但万一过于严重 , 可能要提早手术) , 但手术后鼻息肉仍有可能再度复发 。

宝宝拿异物塞鼻腔

儿科急诊每个月都能见鼻子异物的宝宝 。 日常生活中 , 也要预防宝宝可以轻易拿到小珠子或其他可能造成危险的物品 。

如何分辨宝宝是哪一种鼻塞?

如果长期鼻塞、也没有合并其他生病症状、几乎每天都鼻塞 , 尤其空气污染严重或气温变化大时 , 鼻塞状况更明显 , 可能是过敏性鼻炎所导致的鼻塞;如果是0~6个月鼻塞 , 但没有合并生病症状 , 可能是生理性鼻塞或喉头软化症所造成的鼻塞;如果有合并其他生病症状 , 则可能是病理性鼻塞;如果持续鼻塞 , 内视镜看到有鼻息肉或其他问题 , 则另可辨别鼻塞的类型 。

有哪些错误的做法必须避免?

1、大人直接用嘴巴吸宝宝的鼻水:口水有许多细菌 , 这样做可能反而会使宝宝生病;也可能因大人吸得太用力 , 造成宝宝的耳膜受到伤害 。

2、大人挖宝宝的鼻子挖太深:如果挖太深、超过2公分 , 或是太用力或太频繁 , 可能会使鼻黏膜流血、肿胀 , 更容易鼻塞 。

3、涂凉凉的药膏在宝宝的鼻子下:2岁以下的宝宝鼻塞 , 大人绝对不要涂含有薄荷的凉药膏在宝宝的鼻子下 , 会刺激神经而可能反而抑制呼吸 。 此外 , 有些凉凉的药膏含有樟脑成分 , 万一宝宝有蚕豆症 , 会引起黄疸、肝脾肿大、溶血 , 甚至死亡 , 不可不慎 。

4、给小宝宝使用鼻喷剂:多数鼻喷剂所标注的建议使用年龄为6岁以上 , 不适合婴儿使用 。 而且许多鼻喷剂含麻黄素 。

如果宝宝有鼻涕 , 如何吸出?

吸球:0~6个月可用吸球吸出鼻涕与分泌物(但不宜深入鼻腔超过2公分) , 吸球通常比较温和 , 且6个月以下的宝宝鼻孔较小、黏膜也较脆弱 , 大力吸可能会流血 。

吸鼻器:6个月以上可考虑使用电动吸鼻器 , 但也不宜深入鼻腔超过2公分 。 但无论是吸球或电动吸鼻器 , 如果宝宝会害怕、挣扎 , 大人也不用一定要将鼻涕吸出 , 以免宝宝可能因害怕挣扎而伤害到鼻黏膜 。


                    原创            正确观念Vs错误观念,宝宝鼻塞6原因,爸妈可以这样做

---- 原创 正确观念Vs错误观念 , 宝宝鼻塞6原因 , 爸妈可以这样做 //---- http:// //

这些状况不是流鼻涕 , 不要混淆

如果宝宝有头部外伤(比方先大力撞到头或从高处摔落) , 鼻子持续流清澈液体 , 有可能是脑脊髓液而不是鼻涕 , 要尽快就医;此外 , 鼻子的肿瘤(例如:鼻腔长腺瘤) , 也可能分泌止不住的液体(清或浊皆有可能) , 也要尽快就医 , 不过这种状况非常少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