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几个实验,妈妈对一些困扰自己的育儿问题就会有明确答案

提示您本文原始标题是:看了这几个实验 , 妈妈对一些困扰自己的育儿问题就会有明确答案


                    看了这几个实验,妈妈对一些困扰自己的育儿问题就会有明确答案

---- 看了这几个实验 , 妈妈对一些困扰自己的育儿问题就会有明确答案 //---- http:// //

图片源自网络

有了孩子之后 , 一些爱学习的妈妈往往会陷入困惑又纠结的状态 , 因为总会发现很多育儿理论是不同的 , 甚至是相悖的 , 会让妈妈不知道究竟应该怎样做 。

比如曾经有个很著名的育儿观点是:小宝宝开始哭闹了 , 尤其是他不是处在饥饿的状态 , 也没有屎尿屁嗝之类的麻烦 , 也不属于不舒服的表达 , 那么就是他在无理取闹 。 这个时候妈妈千万不要妥协 , 不要立即去抱宝宝 , 否则他会越来越得寸进尺……

可是很快就会发现 , 还有专家提出反驳意见 , 包括一些自认为“深受其害”的妈妈也在阐述自己曾经的错误:宝宝哭闹 , 就是想要妈妈温暖的怀抱 , 这个时候是建立亲子关系以及宝宝安全感的关键时刻 , 错过了其实对宝宝的成长非常不利……

怎么办??类似冲突的育儿观点比比皆是 。 作为新手妈妈 , 你要听谁的?你又要如何选择、怎样对待自己的宝宝?


                    看了这几个实验,妈妈对一些困扰自己的育儿问题就会有明确答案

---- 看了这几个实验 , 妈妈对一些困扰自己的育儿问题就会有明确答案 //---- http:// //

图片源自网络

还是先看几个著名的实验案例吧 , 也许能够为新手妈妈答疑解惑!

【面具实验】

1、实验背景

宝宝哭了的时候 , 究竟要不要立即抱起来哄?立即抱起来是否就是溺爱呢?

知名育儿专家约翰·华生提出:“不要溺爱宝宝 , 不要在睡觉前亲吻他们 , 正确的做法是 , 弯下腰握握他们的手 , 然后关灯离开 。 ”

但美国心理学家哈洛教授则认为:千万不要跟宝宝握手 , 而应该毫不犹豫地拥抱他 。

哈洛和他的同事用实验证明了:“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是爱最重要的元素 。

2、实验过程

当猴宝宝诞生时 , 哈洛把猴宝宝与一个脸部没有任何特征的绒布猴关在一起 。

猴宝宝睁开眼睛就看见了这个绒布猴子 , 并且能够从绒布猴子身上吮吸到香甜的母乳;它很快就爱上了这个无脸代母 , 常常吻它 , 轻轻地咬它 。

随后 , 哈洛将一个逼真的猴面具戴到绒布猴子头上 , 结果小猴子一看见这张脸就吓得连声惊叫 , 并躲到笼子的一角 , 全身哆嗦 。

3、实验结论

小宝宝的需求远远不止是满足饥渴 , 他们愿意与他人建立连接关系 , 而他们所见到的第一个拥有温暖怀抱的人 , 才是他们心中最可爱、最值得信赖的人 。

不要吝啬于对宝宝的爱 , 更不要有丝毫的考虑要不要抱宝宝;爱他 , 就多多抱抱他;爱他 , 就多多亲亲他!


                    看了这几个实验,妈妈对一些困扰自己的育儿问题就会有明确答案

---- 看了这几个实验 , 妈妈对一些困扰自己的育儿问题就会有明确答案 //---- http:// //

图片源自网络

【爬梯实验】

1、实验背景

宝宝的学习应该主动还是被动?有没有必要进行超前教育?

于是 , 耶鲁大学教授 ,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 , 做了一个孪生子爬楼梯的实验 。

2、实验过程

孪生子之一从出生后第48周起 , 每天作10分钟爬楼梯训练;到第52周 , 他能熟练地爬上5级楼梯 。

另一个孪生子从第53周才开始接受同样的训练 。

两周以后 , 两个孪生子都可以自己爬到楼梯顶端 , 而不需要别人帮助 。

3、实验结论

儿童的心理主要是一个自然成熟的过程 , 在其身心发育完成之后才会产生该年龄段学习的主动性 , 而主动性是有效学习的前提 , 教育只能促进成长 , 不能改变成长的进程 。

在学习主动性产生之前施加的学习和训练 , 基本上是无效的 。 所以作为父母 , 与其拔苗助长 , 不如静待花开 。


                    看了这几个实验,妈妈对一些困扰自己的育儿问题就会有明确答案

---- 看了这几个实验 , 妈妈对一些困扰自己的育儿问题就会有明确答案 //---- http:// //

图片源自网络

【波波玩偶实验】

1、实验背景

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影响究竟有多大?

2、试验过程

从斯坦福大学幼儿园年龄介于3~6岁之间的宝宝中随即抽选36名男孩和36名女孩 , 平均分为3组 。

组一:孩子们观看一位成人男性或女性对“波波玩偶”实行暴力行为——用锤子敲 , 以及把玩偶抛到空中 , 嘴里发出“砰、嘣”的声音 。

组二:孩子们观看一位成人男性或女性安静地摆弄玩具 , 完全忽视波波玩偶 。

组三:24名儿童在房间中时 , 成人完全不出现 。

结果:组一的孩子 , 模仿性暴力行为水平远远高于组二和组三;

男孩模仿肢体暴力的行为多于女孩 , 而男孩和女孩模仿语言暴力的程度差别不明显;

男孩比女孩更愿意模仿同性榜样;

当榜样为男性时 , 女孩在模仿阶段会表现出更多肢体暴力;榜样为女性时 , 女孩在模仿阶段则表现出较多语言暴力 。

3、实验结论

观察和模仿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 , 尤其是在孩子阶段 , 榜样的示范力量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 。

如果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信奉“打骂教育”、“棍棒教育” , 孩子在将来的成长中更容易模仿家长的这种行为 。 家长也会感觉到 , 孩子越打越皮 , 暴力教育事实上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 。

所以在家庭教育中 , 家长应该对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 , 以身作则 。


                    看了这几个实验,妈妈对一些困扰自己的育儿问题就会有明确答案

---- 看了这几个实验 , 妈妈对一些困扰自己的育儿问题就会有明确答案 //---- http:// //

图片源自网络

【棉花糖实验的进阶版】

1、实验背景

孩子的自控能力究竟重不重要?而自控能力的最初是否源自于父母的“延时满足”?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 Walter Mischel 招募了600多名四岁的孩子参与了这个棉花糖实验 。

研究人员把孩子们带到放着一颗棉花糖的房间 , 然后告诉孩子 , 自己有事情要离开一会儿 , 如果他回来的时候 , 孩子没有吃掉棉花糖 , 那么就可以得到一颗额外的棉花糖作为奖励 , 如果吃掉了 , 则没有奖励 。 结果 , 2/3的孩子吃了棉花糖 。

14年后 , 工作人员找到当年实验中没吃掉棉花糖的1/3的孩子作后续调查 , 他们发现 , 那些能够抵抗棉花糖诱惑的孩子 , 在集中注意力和推理能力上面的表现都比别的孩子好 。

因此也成为很多家长认可与对宝宝需求要有延时满足的控制 。

其实 , 我认为这个实验的进阶版才更有说服力 。

2、试验过程

罗彻斯特大学教授 Celeste Kidd , 在棉花糖实验的基础上 , 重新设计了这个实验 。

在实验之前 , 她将孩子分成A、B两组 , 同时让孩子们和她的同事一起画画 。

一位同事会告诉孩子们 , “我们先使用旧蜡笔 , 等会我去拿一些新的更漂亮的蜡笔” 。

几分钟后 , A组的同事拿着新蜡笔回来了;

而B组的同事空手回来 , 和孩子们道歉地说 , “对不起 , 我记错了 , 其实没有新蜡笔了 。 ”

之后 , 同样的情况又重复一遍 , 这次是许诺有新的贴纸 。

同样 , A组孩子得到了新贴纸 , 而B组孩子再次得到一次道歉 。

经过这两次前期的“热身”后 , Kidd才引入了“棉花糖”实验 。

实验结果非常令人震惊 , A组(也就是成人两次都兑现承诺的那组)的孩子通过测试的比例要比B组的孩子高出四倍 。

3、实验结论

孩子的自控力对于他的一生来讲的确非常重要 , 但在进阶版的实验里 , 大人的不同行为也成了两组孩子自控力表现的重要参考 。

当孩子身处一个信守诺言的环境 , 即使再小的事答应了孩子就会做到 , 那孩子也更愿意自控;可如果他们身处“出尔反尔 , 连哄带骗”的环境 , 那孩子就会失去对环境的信任 , 自然不会考虑自控的问题 。

所以作为孩子的爸爸妈妈 , 更要明白言传身教、言而有信的道理哦!


                    看了这几个实验,妈妈对一些困扰自己的育儿问题就会有明确答案

---- 看了这几个实验 , 妈妈对一些困扰自己的育儿问题就会有明确答案 //---- http:// //

图片源自网络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 , 不可逆转、无法重来 。

每一个用心的家长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 , 难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 总是担心错过了什么 , 或者耽误了什么 。

其实我觉得对于陪伴孩子来讲 , 是没有一个唯一标准的 。 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 即便是同卵双胞胎也会在成长的道路上各有不同 。

所以专家给出的无数建议 , 是需要用心学习、作为佐证和参考的 , 而最适合自家宝宝的才是最好的教育;其“适合”的标准就在于父母经过数天、数月、数年精心的陪伴中 , 和宝宝的不断磨合中 , 逐渐寻找、归纳、总结中的得到的属于自己宝宝的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