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讽刺:面对宝宝哭闹,主张不作为的人,他的孩子现在却成了这样

提示您本文原始标题是:真讽刺:面对宝宝哭闹 , 主张不作为的人 , 他的孩子现在却成了这样

今天翻看宝妈聊天群时注意到 , 一位年轻的宝妈说自己是一个职场大忙人 , 平时也不怎么有时间去管自己的宝宝 , 孩子也一直是交给保姆带的 。 可是最近休息在家发现他家孩子经常哭 , 保姆对于哭声却无动于衷 , 她觉得保姆年龄也大了 , 就没有计较什么 , 只是跟她聊了一下 , 让她下次注意点 。 但保姆不但没有主动认错 , 还告诉她 , "不能这样惯着孩子 , 他要哭就让他哭 , 要让孩子学会独立 , 不然会一直牵绊着大人 , 啥都干不了 , 如果哭一会没有人管的话 , 他自己也就识趣的闭嘴了" 。 对于这一点她很是困惑 , 宝宝哭闹的时候真的要不作为吗?


                    真讽刺:面对宝宝哭闹,主张不作为的人,他的孩子现在却成了这样

---- 真讽刺:面对宝宝哭闹 , 主张不作为的人 , 他的孩子现在却成了这样 //---- http:// //

一、"不哭再抱"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这位宝妈提出这个问题之后 , 群里就纷纷有人议论 , 其答案也是层出不穷 。 于是 , 我就上网查了一下 , 这不查不知道 , 一查还吓一跳 。 我查到的标题竟然是"孩子哭了就不抱 , 不哭了再抱" , 这与我我刚开始的想法大相径庭 ,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随手点了进去 , 这一下可谓是收获许多 。 原来说不哭再抱的人还是个美国的心理学家 , 名叫约翰·华生 , 心理学家 , 看起来有那么回事儿 。


                    真讽刺:面对宝宝哭闹,主张不作为的人,他的孩子现在却成了这样

---- 真讽刺:面对宝宝哭闹 , 主张不作为的人 , 他的孩子现在却成了这样 //---- http:// //

慢慢翻看完他的理论后发现他就是用这个来实践自己的家庭 , 让自己的儿子和女儿从小养成不哭不闹的习惯 , 做到独立 。 看到这我越发觉得神奇 , 在孩子很小还不具备认知能力的时候 , 真的能"培养"出习惯吗?于是我又开始深究这个人 , 才发现原来他的两个孩子曾多次出现过类似自杀的行为 , 而背后的原因也莫名其妙 , 最多的说法说是孩子"缺爱" 。

其实细细想来也是 , 因为从小就有人让他们独立 , 让他们知道没有人会管你是不是在哭 , 在他们心里可能会觉得 , 人们只喜欢看他们不哭的样子 。 于是 , 慢慢的他们就不哭了 , 压抑了所有的情绪 , 时间一长心理健康就出现状况了 , 有时甚至抑郁、自杀也是有可能的 。


                    真讽刺:面对宝宝哭闹,主张不作为的人,他的孩子现在却成了这样

---- 真讽刺:面对宝宝哭闹 , 主张不作为的人 , 他的孩子现在却成了这样 //---- http:// //

二、"不哭再抱"真的一点不可取吗

有人说 , 我可不想把孩子弄成"自闭"儿童 , 所以孩子一哭我就去抱抱哄哄吧 。 但其实这样的行为也是不对的 , 因为 , "不哭再抱"并非没有一点儿可取之处 。

·对于有自我认知能力的孩子来说 , "不哭再抱"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 有时候 , 家长会出于宠爱 , 对孩子百般迁就 , 生怕听到孩子哭 。 所以 , 对于有些上了年龄的孩子 , 他们有能力去约束自己的行为 , 对周围的事物和环境也有比较清晰的判断能力 。 对于这些年龄阶段的孩子 , 再不冷淡孩子的基础上也不能过分的溺爱 , 既要锻炼他们的独立能力 , 手段也不能太过强硬 , 要适度 。


                    真讽刺:面对宝宝哭闹,主张不作为的人,他的孩子现在却成了这样

---- 真讽刺:面对宝宝哭闹 , 主张不作为的人 , 他的孩子现在却成了这样 //---- http:// //

·对于无认知能力或认知能力不是很健全的孩子 , 则不能采用"不哭再抱"的方式 。 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是没有清晰的认知的 , 他们还不会说话 , 没有办法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 而哭是他们唯一的方式 , 所以 , 他们会选择用哭的方式来解决一切 , 比如想吃饭 , 想换尿不湿 , 或是受惊 。 这时的他们只有这一种方式来宣泄周围环境给他带来的所有不适应 , 如果这时家长再不予理睬 , 宝宝的宣泄无人理解 , 需求也得不到回应 , 他们也就不会经常哭了 。 也许在短期看来孩子不哭了是件好事 , 但长期观察后你就会发现 , 其实孩子极度缺乏安全感 , 有些孩子甚至会有心理疾病 , 像"自闭症"这样的例子也不是少见 。


                    真讽刺:面对宝宝哭闹,主张不作为的人,他的孩子现在却成了这样

---- 真讽刺:面对宝宝哭闹 , 主张不作为的人 , 他的孩子现在却成了这样 //---- http:// //

三、所以怎样正确的带孩子呢

1.常备玩具 , 适当的取悦孩子

平常在家带孩子的时候 , 可以备一些益智类的小玩具 , 让孩子边玩边学习 , 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 , 还可以在孩子哭的时候很好的转移注意力 。 而且 , 一般不建议让孩子一个人玩 , 因为一个人玩游戏容易让孩子产生孤独感 , 孩子内心最需要的就是家长的陪同 , 如果家长不能陪同 , 有同龄人陪同也是比较有效的 。 其次 , 家长和孩子一起玩游戏的过程中要尽量"取悦"孩子 , 因为这样会让孩子有一种安全感和参与感 , 让他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和被需要感 , 这对于增强孩子的自信也有一定的帮助 。


                    真讽刺:面对宝宝哭闹,主张不作为的人,他的孩子现在却成了这样

---- 真讽刺:面对宝宝哭闹 , 主张不作为的人 , 他的孩子现在却成了这样 //---- http:// //

2.户外活动 , 适当的"溜溜"孩子

对于那些很少在家的职场父母来说 , 既然很少有时间陪着做游戏 , 这种方式就比较好了 。 所以 , 对于这些父母来说 , 就绝对不能再贡献周末去干别的事情了 , 要把周末花在真正需要的人身上 。 因此 , 在周末的时候 , 一家人可以选择去户外 , 譬如海边 , 在沙滩上 , 晒着太阳 , 溜着孩子 , 在繁忙的工作之后 , 不仅能放松身体 , 还能和孩子拉进距离 , 让孩子和自己没有生疏感 , 何乐而不为呢?当然 , 这不只限于小孩子 , 大孩子也是需要的 , 因为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永无止境 。 大孩子就可以去博物馆 , 天文馆之类的比较有教育意义的地方 , 不仅能扩宽孩子的视野 , 还能让孩子在学习之余收获快乐 。

3.多带孩子去参加一些宝妈聚会

一个国家的发展对外开放离不开关系 , 其实放到孩子身上也是一样的 ,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 , 他们的对外开放就是"交朋友" , 也就是和同龄人的接触 。 在宝妈们的聚会中 , 各个孩子互相相处 , 有时候可能会有矛盾 , 但也要让孩子去接触 , 去学习 , 取长补短 。 当然这时的妈妈们自然也不能闲着 , 妈妈们要互相交流带娃经验 , 也许在交流之中像上文这样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 这样一来 , 不仅能提高孩子的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还能让自己收获不少经验 , 可谓"双赢" 。


                    真讽刺:面对宝宝哭闹,主张不作为的人,他的孩子现在却成了这样

---- 真讽刺:面对宝宝哭闹 , 主张不作为的人 , 他的孩子现在却成了这样 //---- http:// //

4.爱要适度 , 切忌过溺

对于宝宝的爱要恰到好处 , 不可过分溺爱 , 也不能过于冷淡 。 常常能听到类似"孩子还小 , 不要计较"这样的话 , 孩子小 , 家长不小吧?到底是孩子小呢?还是没有人去好好教呢?孩子的行为往往反射着一个家庭的形象 , 所以在中国这样一个文化大国 , 以"礼"为先 , 礼貌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 这也充分说明 , 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 孩子有了认知能力之后如果干了坏事 , 家长就应该承担起责任 , 对孩子进行教育 , 但这里的教育并非是硬式教育 , 而是以一种孩子能接受的方式 。 用最温婉的方式让孩子学会成长 , 慢慢的也会让孩子耳濡目染接触到的这些教育 , 举手投足之间也会更加有礼貌了 。


                    真讽刺:面对宝宝哭闹,主张不作为的人,他的孩子现在却成了这样

---- 真讽刺:面对宝宝哭闹 , 主张不作为的人 , 他的孩子现在却成了这样 //---- http:// //

照顾成人有时候都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 , 更何况是照顾宝宝呢?而且有时候宝宝还会哭 , 任谁看都很恼人 。 但看到这里 , 我想你应该也明白了吧?宝宝哭的时候到底要不要抱呢?

答案是适情况而定 , 有的小宝宝哭就是要抱的 , 抱是为了让他们有安全感 , 这时不仅要抱 , 而且还要采取措施去安抚孩子的情绪 。 但如果是有认知能力的大孩子就要酌情了 , 很多情况下他们是不需要去抱的 , 这时不抱有可能是为了锻炼他们的独立能力 。 所以 , 到底要不要抱 , 你学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