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人家都有,我也要”,家长这样做,轻松化解“同伴压力”
提示您本文原始标题是:“妈妈 , 人家都有 , 我也要” , 家长这样做 , 轻松化解“同伴压力”
上小学六年级的外甥 , 突然有一天回家把书包重重地摔在地上 。 是不是调皮被老师指责了?是不是和同学发生矛盾打架了?还是校车去的晚了 , 耽误了回家的时间?面对家长一连串的问题 , 外甥撇嘴加摇头 , 用肢体语言表示否定 。
在父母再三追问下 , 甚至要给班主任打电话 , 外甥才吞吞吐吐地表示:“也不是什么大事 , 就是我觉得自己的书包破了 , 想要换个新的 。 ”看看外甥的书包 , 虽然用了有几年 , 但也不至于到“破”的程度 。 “那你想要什么样的?”爸妈问 , “我想要拉杆书包 , 特别酷 , 我们班同学好几个都用的这种书包……”
---- “妈妈 , 人家都有 , 我也要” , 家长这样做 , 轻松化解“同伴压力” //---- http:// //
原来是看同学有了 , 他才要的 , 爸爸说:“初中你就上寄宿学校了 , 学校和宿舍离的很近 , 根本用不上这种书包 , 你这就是浪费 , 攀比……”没等爸爸说完 , 外甥摔门而去 。
现实生活中 , 小孩的攀比现象比比皆是 。 看到别人有新奇的玩具 , 回家肯定要缠着父母也买一个;看到同学有高级的文具 , 自己也想拥有同样的或者更高级的;上体育课穿鞋都是名牌 , 否则宁可请假旷课;甚至报补课班同学之间都在暗自较劲 , 不管课程安排是否适合自己 , 也不管补课效果有多大 , 选名牌、选贵的 , 和别人在“同一起跑线” , 孩子才愿意背着书包去上课 。
“妈妈 , 人家都有 , 我也要!”他们会觉得人家有的东西 , 自己也一定要满足 。 这就是攀比思想的萌芽状态 , 家长处理的好 , 轻松化解 , 处理不好 , 孩子的攀比行为不断升级加码 , 而家长也会越活越累 , 苦不堪言 。
---- “妈妈 , 人家都有 , 我也要” , 家长这样做 , 轻松化解“同伴压力” //---- http:// //
先来看一看孩子滋生攀比心后产生的行为模式:
首先是视觉刺激 , 看到别人有 , 而自己却没有的时候 , 意识到自己在这一方面是缺失的 , 不完善的 , 意识到自己不够完美 。
然后产生了思想上的压力 , 我为什么没有?他为什么有?他是否瞧不起我?我该怎么办?孩子的思想比较单纯 , 他们往往看不到有和没有之间的本质区别在哪儿 , 比如家庭条件不一样 , 比如每个孩子感兴趣的方向不一样 。 压力一旦产生 , 他们更容易被眼前的结果所引导 , 因而会跳过原因 , 直接索要结果 。
在这种思想引导下自然产生了求助于外部的行为 , 孩子力量有限 , 能依赖的也只有父母 , 他们以愤怒、撒娇、祈求、打赌等各种方式 , 希望能得到父母的助力 , 达成心愿 。
结果有两种 , 一是父母满足了孩子的要求 , 求助成功 , 作为对第一个模块的反馈 , 孩子发现家长有求必应 , 攀比心更重 , 下次再看到别人有自己没有的时候 , 依然会索求 。 另一种是失败了 , 父母并没有给予孩子帮助 , 攀比失败 , 孩子可能会因此终结了攀比行为 , 但心里可能会不好受 。
---- “妈妈 , 人家都有 , 我也要” , 家长这样做 , 轻松化解“同伴压力” //---- http:// //
读懂密码——孩子的攀比行为受“同伴压力”驱动
很多人将攀比看成是洪水猛兽 , 认为是孩子不懂事、爱慕虚荣的一种表现 , 但深究原因就会发现 , 孩子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行为 , 源于他最先感受到的来自同伴的压力感和紧迫感 。
心理学硕士、从事心理学教学20年、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师马瑛对此作了解析:孩子的攀比 , 其实并非单纯的“攀比” , 而是跟“同伴压力”有关 。 比如 , 看到同学家有很多很多玩具 , 就回家跟妈妈说 , 要是咱家有很多很多钱该多好啊 , 那样就可以买比他家更多的玩具 。
由于孩子的认识水平和自我判断、自我分析的能力还比较差 , 他们往往依赖周围同龄伙伴的接纳、认可和肯定而确定自我价值的存在 。 所以 , 孩子的攀比和炫耀行为 , 其实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同 。
孩子也喜欢被人关注 , 被人赞扬 , 喜欢被“优越感”簇拥的感觉 。 他们渴望得到更多的关注 , 希望自己能成为舞台的焦点 , 哪怕只有一次 。 如果大家把目光都投射到其他小朋友身上 , 总也看不见自己 , 时间长了孩子难免产生自卑心理 。 当孩子出现攀比行为的前兆 , 就表明他心理已经在承受一定的压力 , 有时候并不比成人世界的轻松 。 所以 , 家长切忌一味指责和埋怨 , 这会加深孩子的自卑感 。
此外 , 幼儿阶段的娃更爱模仿 , 好奇心强 , 爱学习 , 爱动手 , 爱尝试 。 “孩子王”光环能得到更多人的夸奖 , 能在同伴中间找到尊严 , 受到尊崇 , 因此追逐者才会越来越多 。
---- “妈妈 , 人家都有 , 我也要” , 家长这样做 , 轻松化解“同伴压力” //---- http:// //
破解密码——由“求助”到“自助” , 由外力转向内力
接触过一个奇葩的案例 , 小学开学后 , 大家不是在比学习成绩 , 而是在比“谁返校最晚” 。 因为返校晚的学生 , 大多是在跟随父母旅游 , 而旅游地点又常常是国外 , 这才构成“报道晚”的充足条件 。 学生们聚在一起叽叽喳喳 , 说小丽今年开学又没到 , 去年是去欧洲 , 今年不知道到哪玩去了 。
而老师的回答也证明了这点 , 每年开学班级总有学生姗姗来迟 , 理由出奇一致“出国旅游” 。 为了攀比 , 有的父母故意在快开学时才带着孩子出去玩 , 一定要晚回来一两天甚至一周才能正常入学 。
班主任老师说:“家长的攀比心比孩子都重 , 班级一旦形成这种风气 , 很难改变 。 现在经济条件好了 , 通过旅游开拓孩子的视野本来是好事 , 现在却变味了 。 我曾提议打乱班级重新分配学生 , 可这对其他学生又不公平 。 ”这就是父母对孩子攀比行为错误示范后 , 产生的负面反馈 。
家长首先要审视自己 , 平时是否有攀比行为和嫉妒心理 , 给孩子产生了不良的示范效应 。 然后多从正面来引导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 。 很多小孩的攀比行为 , 其实是家长过不去自己心里的这道坎 , 找准父母和孩子的位置 , 让孩子成为一个有主见的人 , 不随波逐流 , 不人云亦云 , 当家长真正地尊重、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时候 , 孩子盲目攀比、炫耀的行为就会逐渐减少 。
在求助环节 , 家长不妨按照这几步走:
第一 , 和孩子说明情况 , 阐明家庭经济现状 , 不能一味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 。 在有必要 , 合情合理的情况下 , 家长可以适当给予 。 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金钱观、家庭观 , 懂得取舍 。
第二 , 面对孩子的攀比心理 , 不要盲目制止和拒绝 , 尝试鼓励和肯定 。 比如 , 肯定孩子的眼光 , “这个玩具的确很好” , 肯定孩子追求上进的心态 , “你有这种想法说明你已经注意到了他的特别之处” 。 理解和认同孩子想摆脱压力的现状 , 然后再因势利导 , 具体分析 。
第三 , 引导孩子转向“正性攀比” 。 和“我爸是李刚”的外部条件相比 , 不如将攀比的外部投射转为内部投射 , 引导孩子多在学习成绩、意志品质培养、独立动手能力等方面“自助” , 激发孩子的正当竞争意识 , 促使孩子主动乐观地解决问题 , 积极向上 。
比如 , 告诉孩子 , 能独立完成穿衣、洗脸、刷牙的小朋友 , 会更受老师的青睐 。 读书好的小朋友要其他小朋友得到更多赞许 。
总之 , 正性攀比就是 , 让孩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 尽量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证明自己 , 挑战自己 , 以此缓解和摆脱“同伴压力” , 将攀比行为转为“自助的、发自内心的、正当竞争”的行为 。
人说“自助者方有天助” , 临渊羡鱼 , 不如退而结网 。 别人有的东西太多 , 娃穷极一生可能都有追求不到的 , 正确育娃 , 让娃早日拥有让别人羡慕和攀比的“硬核”技术 , 才是重点 。
- 【小思妈妈营养餐】脆到开口跪,真鱼真虾,宝宝吃多少都放心!
- [育儿房间]原创“妈妈,我蛋蛋疼”,本以为孩子只是磕到了,谁知差点出了大事
- 智灵通妈妈课堂:【专家解析】非常时期,如何帮助孩子做好防护?
- 贴心妈妈■宝宝什么时候用枕头最好?儿科医生:牢记这个时间,有助孩子发育
- 趣儿养母:原创新手妈妈面对宝宝哭常常束手无措,首先如何分辨宝宝的哭声很重要
- [糖果妈妈]原创妈妈给宝宝洗澡像做SAP,爸爸帮忙把娃当玩具,如何洗澡才安全?
- 妖精妈妈育儿经:原创让孩子长高的食物都在这| 营养高于遗传| 再贵也要给孩子吃!
- 「糖果妈妈」原创为什么说春季是孩子的“猛长期”?做好三件事,让娃多长10公分
- 「挚爱宝宝一生」宝宝什么时候用补锌?出现这6个特征,妈妈就要给孩子补锌了
- 「爆炸母婴课堂」“你儿子真帅,一看就是遗传了你的长相”,儿子的长相会随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