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女童头部发痒,家长拨开头发一看吓坏了…近期千万要注意!
提示您本文原始标题是:3岁女童头部发痒 , 家长拨开头发一看吓坏了…近期千万要注意!
天气越来越暖
草坪上、树林里、小溪边
满是孩子们撒欢儿奔跑
不过 , 孩子们尽情疯玩时
千万要提防隐藏在暗处的“敌人”!
因为一不小心
你就会被它盯上袭击
严重甚至可致命!
比如
2019年3月28日上午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了 南昌安义一名3岁女童 据家长介绍 小孩头部痒等不适 不停地抓头 家长觉得不对劲 扒开她的头发一看… 吓了一跳!
---- 3岁女童头部发痒 , 家长拨开头发一看吓坏了…近期千万要注意! //---- http:// //
女童头上竟然爬着一只蜱虫
---- 3岁女童头部发痒 , 家长拨开头发一看吓坏了…近期千万要注意! //---- http:// //
蜱虫如果不立即取出来
或万一取虫时残留体内
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 3岁女童头部发痒 , 家长拨开头发一看吓坏了…近期千万要注意! //---- http:// //
于是一家人火急火燎地
赶往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3岁女童头部发痒 , 家长拨开头发一看吓坏了…近期千万要注意! //---- http:// //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的何显炬医生告诉采访人员 , 这是他接诊的第三例蜱虫咬伤患者 。 清明小长假即将到来 , 祭祀出行多是草丛树木多的地方 , 有必要提醒广大市民小心蜱虫!防止蜱虫附着或叮咬应该:
- 尽量减少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 尽量避免在草地上坐、卧、晾晒被褥衣服
- 不要露宿
- 做好个人防护 , 穿紧口、浅色、光滑的长袖衣服 , 紧束衣服袖领及裤脚口
- 不要穿凉鞋
如在蜱虫较多的地方郊游 , 可以在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 , 如避蚊胺 , 可维持数小时有效 。 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或喷洒 , 如氯菊酯、含避蚊胺的驱避剂等 。
1、 什么是蜱虫?
蜱虫 , 也叫壁虱 , 鳖吃 , 俗称狗鳖、草别子、牛虱、草蜱虫、狗豆子、牛鳖子 , 是一种野外寄生虫 , 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上 , 或寄宿于牲畜等动物皮毛间 。 不吸血时 , 小如干瘪绿豆般大小 , 也有极细如米粒的;吸饱血液后 , 有饱满黄豆大小 , 大的可达指甲盖大 。
2、蜱虫是怎么吸血的?
蜱虫叮咬人以后有一个特点 , 它不像蚊子咬完就跑 , 而是头部深深地钻入人体皮肤 , 使用两个螫角进行探测并扎入皮肤 , 鳌角口器上的微小钩子帮助蜱虫实现初步控制 , 然后通过反复收回和扩展螫角 , 蜱虫会在皮肤中埋下垂唇这个坚硬的倒钩结构 。 一旦完全嵌入皮肤 , 蜱虫就会通过将螫角和垂唇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管道吸血 。 蜱虫吸饱血需要一周左右时间 , 为了不被人发现 , 蜱虫的唾液含有一些物质 , 可以使得皮肤伤口处血液不会凝固 , 抑制皮肤肿胀、瘙痒 , 并使伤口局部麻木 。
蜱虫叮咬后 , 会出现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疲倦或面部肌肉无力等全身症状 , 在极罕见的情况下 , 可能会出现蜱瘫痪症 。
如果被咬了 , 肿么办?
如被蜱虫叮咬 , 可用凡士林、液体石蜡、松节油涂在蜱虫身上 , 使蜱虫头部放松或死亡 , 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虫 , 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虫露在体外的部分 , 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 , 不要生拉硬拽 , 以免拽伤皮肤 , 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 。 取出后 , 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 , 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
另外 , 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 , 还是游离在墙面、地面发现蜱虫 , 不要用手直接接触 , 甚至挤破 , 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后烧死;如不慎皮肤接触蜱虫 , 尤其是蜱虫挤破后的流出物 , 要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 。
据了解 , 因为被蜱虫咬伤后 , 可能会有一到两周潜伏期 , 所以在这段时间里仍需进一步观察治疗 。 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 , 要及时就诊 , 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
- #春龙和宝宝#3岁女儿满口蛀牙,原因却不是糖果!家长的这些习惯才是“元凶”
- 「春龙和宝宝」3岁男孩患“肾衰竭”,只因一碗补汤,过度进补只会害了孩子
- 宝妈妈孕育家园■原创拒绝逗酒!13岁小孩被父亲灌二两白酒后神志不清
- 「二胎常识」原创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我再也不敢听这首害得3岁宝宝惨死的歌曲!
- 「二胎常识」原创女娃3岁半只有5斤,酷似小精灵,曾有杂技团出5万收养遭拒
- 【小学生阅读指南】4岁女童高楼外“飞檐走壁”:六成儿童意外伤害发生在家里
- 【樱桃育儿经】3岁娃立春后不爱吃饭,别慌张,奶奶拿出绝活,养好脾胃少生病
- 『澎湃新闻』3岁孩子面临独自隔离,85后当起了“临时妈妈”
- 【爸爸育儿】3岁男童被查出骨癌| 家长别再给孩子食用它了| 危害不小
- 「两口育儿」原创3岁孩子吐血,吓坏幼儿园老师,只因奶奶这一喂食习惯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