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的六大经典理论

自孩子出生起 , 养育和教育便成了贯穿父母一生的两件大事 。 其中 , 不少父母会感慨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苦恼和失败 。 但实际上 , 天底下没有天生就不好的孩子 , 只有教育方式不对的父母 。 除了吃喝拉撒 , 父母还要帮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拥有健全的人格 。 教养孩子虽没有太多章法可循 , 但前人留下的一些育儿法则还是值得父母们参考学习的 。

1. 延迟满足效应 适度忍耐能成大事

上世纪60年代 ,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将一群幼儿带进房间 , 每人面前摆着一个棉花糖 。 孩子们被告知:可以现在把糖吃掉 , 也可以等待15分钟 , 那样可再得到一个棉花糖作奖励 。 最终约2/3的孩子放弃奖励 , 立即吃掉了糖果 。 十几年后 , 米歇尔对这些孩子进行了跟踪随访 , 发现当年忍耐力强的孩子成绩更好、注意力更集中、人际关系更好 。

延迟满足其实就是平常所说的“忍耐” , 为获得更大的利益而克制欲望 , 放弃眼前的诱惑 。 如果延迟满足能力发展不足 , 孩子可能会性格急躁 , 缺乏耐心 , 平时边做作业边看电视 , 放学后贪玩不回家 , 社交中过于固执等 。 从生长发育中来看 , 19个月大的幼儿就能表现出延迟满足的能力差异 , 因此 , 从1岁半到八九岁 , 家长都应有意识地训练这一能力 。 米歇尔认为 , 有些孩子之所以自控能力强 , 秘诀在于“转移注意力” 。 家长要善于运用这一方法 , 比如孩子在餐桌前吵着要出去玩 , 父母可以给他讲个故事 , 转移注意力 。 平时可制定一些规矩 , 如晚饭前不能吃零食、把零用钱攒起来等 , 都是锻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