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接人待物的10条原则

今天和大家分享陈鹤琴名著《家庭教育》中的一章:小孩子怎样学习待人接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交能力”培养 。 《家庭教育》一书中 , 记录了陈鹤琴对于自己儿子一鸣和女儿秀霞进行教育的心得 。 他以自己的观察、实验结果和亲身经历、体会为例 , 对儿童心理特点进行归纳 , 整本书提出共计101条教导原则 , 今天 , 我们来看看其中关于“待人接物”的10条规则 。

教小孩子是要从小教起的

幼稚期人称为“可塑期”或“可教期” 。 因为在这个时期 , 小孩子学东西学得很快 。 你看一个非常柔弱无能的婴儿 , 不到三岁就会跑会跳 , 弄棒弄棍;不到六岁就把一乡的方言学得极其娴熟 。

不但对于动作言语 , 小孩子在这个时候很容易学会的 , 就是对于各种常识 , 也是容易吸收的 , 各种美感美德也是容易养成的 。

19世纪初的时候 , 在德国乡下有一位教师 , 名字叫做佛戴(Karl Wirre) 。 他目击当时社会上之种种罪恶 , 大有感触 , 以为那些作恶、犯罪的人都是小时没有得到良好教育的缘故 。 但是这个意思非有确实证据不能见信于人的 , 所以他决定去试验他自己的儿子 。 在1800年 , 他得了一个儿子名字也叫做“Karl Witte” , 他就殚精竭虑去教育他的儿子 。 他常常带领他儿子去旅行 , 凡他儿子所未曾见过而应当知道的 , 他就详详细细地教他 。 这样 , 他儿子的知识逐渐丰富了 , 他的美感逐渐发展了 。 对于方言 , 他尤其注意 , 以为官语是发展思想之利器 , 所以他就教他儿子从小学国语及其他五国的方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