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儿童的绘画能力

提示您本文原始标题是:挖掘儿童的绘画能力

北大医疗儿童发展中心案例分析:正常人有很多种表达方式 , 比如:语言、动作、书写、绘画 , 最常见的是语言表达方式 。 但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往往有限 。 他们不仅不易与人沟通 , 亦不会很好地表达自己 , 甚至没有任何语言 。 因此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已成为一个难题 。 大多数孤独症儿童都停留在自己的世界里 , 我们常常不明白他们的大脑在想什么 。 这些孩子有的根本无法与我们沟通 。 令人庆幸的是 , 大多数孤独症儿童是图像思维 , 对他们来说 , 绘画可以转换成为除语言之外的一种较好的沟通方式 。 实践证明 , 孤独症儿童可以通过绘画治疗来提髙对外界的关注度 , 改善感知觉 , 丰窗感知经验 , 表达自己 , 抒发内心 , 提高社交兴趣 , 从而使孤独症儿童积累的情绪、行为问理得到改善 。

1.从随意涂鸦中了解儿童当前的绘画发展水平

儿童的作画特征表现特别明显 , 小手一拿起笔的第一反应就是在纸面上快速地涂涂画画 , 通过观察儿童展现在纸面上的涂画线条 , 可以推断该儿童骨骼肌肉的发育、手眼协调的情况 。 通过画面线条可以判断儿童处于涂鸦的哪个阶段(①随意涂鸦:由于动作协调性不够 , 小肌肉不受控制 , 画在纸上的是一些凌乱的线条 , 有时还会将线条画出纸外 , 没有任何的界面感 。 ②控制性涂鸦:动作协调 , 小肌肉经过锻炼后有所控制 , 界面感加强 。 这时的孩子能在纸上画圆圈 。 ③命名性涂鸦:到了此阶段 , 孩子虽尚未能画出具体形象 , 但已经能借图画表达一些意念 , 一边画一边哺喃自语 , 画完了还会帮这幅画命名 。 通过儿童握笔后的绘画操作还可以判断出儿童当时的操作是有意义的思考后动手行为 , 还是无意义的随意反抗发泄或是借助此引人关注其行为 。 之后老师应及时给予儿童恰当的引导、干预、关注 。

2.以游戏促进绘画

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手的活动 , 关系到脑的发育 , 手指的动作的训练对脑细胞可产生好的刺激作用 。 但孤独症儿童这些方面发展比较落后 , 同时他们具有社会淡漠表现 , 对很多事物都没有兴趣 。 所以可以通过一些手指的游戏 , 来增加儿童手指的灵活度 , 促进其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 。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 加强儿童对色彩的感知和兴趣 。


                    挖掘儿童的绘画能力

---- 挖掘儿童的绘画能力 //---- http:// //

3.运用更多的剌激物品

在家里或者是在其他儿童经常出现的地方 , 尽量多地呈现各种色彩的刺激物(如玩具 , 绘本、床单) , 通过感官剌激增加儿童对色彩的敏感度 。

4.增加感知经验

孤独症儿童的兴趣范围和认知范围都比较小 , 头脑中已有的经验也非常少 , 以至于在绘画的时候感觉无从画起 。 所以家长可以带孩子多去感受大自然 , 去动物园、科技馆等场所走一走、转一转 , 多认识一些事物 , 增加其感知经验 。 家长还可以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可以在看到某些具体事物的时候.让儿童说出物体的颜色名称 。

5. 家长和儿童一起画画

家长可以陪同儿童一起画画 , 在儿童画得乱七八糟的线条中挑出和物体相似的图形问孩子:“这是不是太阳?我们再给它添上几笔就更像太阳了 。 ”或说:“这是不是一条小虫?再给小虫吃点小草 。 ”边说边添上简单的笔画(如果孩子没有语言或不会回答的 , 请家长自问自答) 。 这样可以增加和维持孩子的绘画兴趣 。

6. 耐心引导

孤独症儿童刚会拿笔乱画的时候 , 完全是一种游戏 , 家长一定要珍惜儿童绘画兴趣的萌芽期 , 并恰当地加以引导 。 经常给儿童色彩鲜艳的笔让他去如儿童用红色画大苹果 , 用绿色画叶子 , 用黄色画衣服 。 尽管儿童画不出什么形状 , 但我们依然要赞美他 , 因为我们家长的一个拥抱、一个微笑、一句鼓励 , 就是孩子继续努力、继续前进的动力 。


                    挖掘儿童的绘画能力

---- 挖掘儿童的绘画能力 //---- http:// //

北大医疗儿童发展中心点评:绘画是孤独症儿童的另一种沟通方式 , 儿童可以在绘画中自发命名 , 产生兴趣 。 通过与不同材料的接触培养儿童对色彩的兴趣 , 加入听音反应的训练 , 教师帮助儿童从兴趣出发 , 提升儿童对人物的关注 。 教师从绘画的角度给予家长专业的建议 , 对儿童在提高趣味性和社交技能方面有很好的帮助 。 教师和家长应增加儿童的感知经验 , 以此提升儿童的认知能力 , 扩展儿童的社交互动 , 促进手眼协调的能力 。 本文同时强调家长的干预至关重要 , 儿童的进步离不开家长的正确引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