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世界上最棒的孩子”:注意,过高的赞誉是在给孩子贴标签

妈妈从房里走出来的时候 , 看见四岁的大宝披着一个黑色的斗篷 , 朝客厅里正专心看书的 , 三岁的二宝 , 蹑手蹑脚地挪过去 。

他脸上憋着笑 , 努力不发出一丁点声音 , 眼睛眯成一条缝 , 把斗篷朝二宝背后猛的一罩 , 大吼一声“啊”!二宝被吓得大哭起来 , 而大宝则在一旁大笑不已 。

二宝哭着跑到妈妈身边 , 指着哥哥说:“妈妈 , 哥哥吓我!”

妈妈板起脸孔 , 严肃地跟二宝说:“你怎么会这么调皮啊 , 吓妹妹一点都不好玩 。 不可以再这么顽皮 , 也不可以欺负妹妹 , 知道吗?”

说完 , 妈妈又安慰二宝:“乖 , 不哭了 , 男生就是这么调皮又爱闹人 , 不要理他喔 。 ”

这样的生活场景是不是很普遍?

“调皮”

“顽皮”

“爱闹人”

“欺负妹妹”

……

试想看看 , 我们每天将多少“极度主观”的想法投射在自己的孩子跟他人身上 , 把这些仅仅只是“基于主观揣测但自我早已认定”的事情 , 包装成“关心及建议” , 硬给每一个人贴上标签 , 甚至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

负面标签是我们所熟悉的 。

我们大人常常犯的一个毛病 , 就是会针对孩子的所作行为而加以“批评” , 并且认为这是对他好的“建议” 。

例如:

“你怎么会这么调皮啊?”

“你怎么都不听妈妈的话?”

“你这个孩子写功课就是不专心!”

……

其实本意都是希望孩子可以乖、可以听话、可以专心写功课 , 但却用骂孩子的方式去表达 。

但在这里 , 萌芽想讨论的不仅仅是负面的标签 , 甚至还包括正面的标签 。

正面标签的词汇 , 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