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说话晚,表达不清晰,只怪家长错过了4件事

提示您本文原始标题是:宝宝说话晚 , 表达不清晰 , 只怪家长错过了4件事

文/可馨育儿原创文章 , 欢迎转载 , 请注明出处和相关链接 , 否则违者必究!


宝宝说话晚,表达不清晰,只怪家长错过了4件事

----宝宝说话晚 , 表达不清晰 , 只怪家长错过了4件事 //---- http:// //

皮皮是一个2岁多的小男子汉 , 长得也壮实 , 也是一个机灵鬼 。 既会跑 , 又会跳 , 还能自己吃饭 , 美中不足的是 , 比起同样年龄的宝宝 , 他说话晚 。 到了1岁9个月 , 皮皮才会喊“妈妈” , 平时说话都是单个字、词 , 大人说话也能听懂 。

宝宝说话晚 , 语言障碍 , 只怪家长错过了4件事

另一个宝妈说 , 自己的宝宝说话也晚 , 1岁时能够喊出爸爸妈妈 , 2岁开台才能模仿表达 , 但是一直有点结巴 , 第1、2个字要重复很多次 , 还拖音 , 现在2岁8个月 , 想知道 , 家长做些什么能促进宝宝的语言发展?感谢!

上面的两个宝宝的情况 , 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宝宝 。 两上相同年龄的宝宝对比起来 , 有明显的差距 , 开口说话时间晚 , 其他宝宝都可以口齿伶俐了 , 而这些宝宝还只是说出单个字或词 , 从身体发育角度来说 , 这些孩子没什么两样 。 可馨育儿强调 , 宝宝不断的成长 , 有的宝宝赶上来了 , 和同龄宝宝达到一致的水平 , 而另一个宝宝并没有明显的改善 。 甚至有的宝宝上了幼儿园 , 还不能说出简单的语句 , 能听懂别人的话 , 就是不会说 。 他们能够依照大人的指导做出正确的反应 。


宝宝说话晚,表达不清晰,只怪家长错过了4件事

----宝宝说话晚 , 表达不清晰 , 只怪家长错过了4件事 //---- http:// //

有研究人士 , 从宝宝的表达和理解视角出发 , 把语言划分为表达性语言和接受性语言两种 。

1、表达性语言 , 宝宝可以自己表述出来的言语 。

2、接受性语言 , 可以被理解的语言 。

很多说话比较晚的孩子就是第1项出现较晚 , 而第2项没有什么异常 。

我们引申一项国际认可的标准 , 如果2岁左右的孩子 , 表达语言的能力仍低于同龄宝宝6个月 , 这样的孩子被认为是迟说话儿童 。 2岁孩子中 , 表达性语言迟滞的出现几率在7-18%之间 。

宝宝说话晚有2方面原因

一、宝宝生理方面因素

宝宝说话晚 , 还有可能是外伤、耳聋、发音器官异常等疾病原因导致的 , 只是这样的案例比较少见 。 宝宝的语言中枢发育比较晚最为常见 , 特别是宝宝的运动性语言中枢发育迟缓问题 。 说话晚的宝宝 , 还可能和父母遗传原因有关联 , 迟说话儿童现象存在家庭史 , 更易出现在家里最小的宝宝身上 。 可馨育儿提醒 , 宝宝说话晚或许是孤独症的早期表现 。

二、家庭语言环境因素

宝宝在丰富的语言环境的刺激下 , 促进语言中枢得以平稳的发育 , 这是一个关键问题 。 而1岁内的婴儿正处于语言发展的重要阶段 。 若父母不重视与宝宝交流、说话 , 宝宝缺少语言环境的刺激 , 就无法促成较强的语言刺激 , 宝宝开口说话就会延迟 。 还有一些家庭成员使用多种语言或方言 , 或许会给宝宝学习统一的语言带来阻力 , 给宝宝带来不解和混淆 , 出现宝宝说话比较晚的问题 。 宝宝刚开始试着说话时 , 若父母没有及时回应 , 或家长抢答 , 则可能会让宝宝停止说话 , 即使他们能够在合理的时间时说出话 , 也不愿表达 。


宝宝说话晚,表达不清晰,只怪家长错过了4件事

----宝宝说话晚 , 表达不清晰 , 只怪家长错过了4件事 //---- http:// //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 宝宝说话早晚 , 在孩子语言发展中有个体差异 , 是生理、环境共同影响下产生的 。 若宝宝不存在孤独症或其他一些生理异常问题 , 父母给宝宝营造丰富的语言环境刺激 , 可以帮助晚说话的宝宝早日开口说话 , 以免让本来就说话迟缓的宝宝 , 进展成语言发展障碍 。

想让宝宝早说话 , 家长可参考这几个建议:

1、家长注意发音和用词得当 , 尽可能使用普通话 , 说话时有意识地放慢语速 。

2、与宝宝多对话 , 即使宝宝还不能开口 , 可以让宝宝使用非语言方式进行交流 , 比如手势、眼神、特定单词等 。

3、宝宝有出现想说话的表现时 , 鼓励和支持宝宝用语言说出自己的想法 , 不要急于代替宝宝说话 , 或快速满足 。

4、对宝宝合理增加训练 。 让宝宝听容易理解的儿歌 , 鼓励宝宝跟唱 。 宝宝喜欢的故事可以一起读 , 多次重复给宝宝讲解 , 并鼓励宝宝把它讲出来 。

讨论话题:引导定早说话 , 你做对了吗?

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给大家 。 可馨育儿 , 一个有温度的自媒体 。 本平台提供的科普信息仅供参考 , 并不作为疾病诊疗依据 。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孕育健康问题 , 或喜欢我们的育儿知识 , 记得收藏关注分享哦 , 你的关注 , 是我们持续创作的动力!图片来源网络 , 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