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身上的这5个部位,再脏也不要洗得太干净

提示您本文原始标题是:孩子身上的这5个部位 , 再脏也不要洗得太干净

爱讲卫生当然是好事 , 不仅能帮助宝宝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 还能预防宝宝少生病 。

但是 , 太爱干净就不是一件好事了 , 宝宝接触不到一点细菌 , 免疫力就缺乏与细菌斗争的机会 , 从而比经常接触细菌的孩子更容易生病 。

况且 , 太爱干净的妈妈有时候缺乏专业知识 , 不当的操作反而会对宝宝造成损伤 。

新生宝宝无须擦拭口腔分泌物

刚出生的宝宝 , 口腔里常常有一定的分泌物 , 这属于正常现象 , 无须进行擦拭 。

宝宝的口腔黏膜薄且娇嫩 , 血管丰富 , 稍有摩擦就容易破损 , 因此 , 正常新生宝宝并不需要做口腔护理 , 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前6个月也不需要喝水 , 更不需要用纱布给宝宝擦拭口腔黏膜 。

不过 , 在每次喂奶后 , 新妈妈可以用干净的纱布 , 轻轻为宝宝擦干净残留在口唇、嘴角以及颌下的奶渍 , 以保持皮肤干净清爽 。

另外 , 由于宝宝的口腔环境利于微生物的繁殖 , 容易发生鹅口疮等黏膜感染 。 所以 , 母乳喂养的新妈妈要保持乳房尤其是乳头的清洁卫生 。

每次哺乳结束时 , 新妈妈可以挤出几滴乳汁 , 涂在乳头上面 , 待其自然干燥 , 利用乳汁的抑菌作用避免感染 。

如果是人工喂养的宝宝 , 所有接触到宝宝口腔的物品 , 诸如奶瓶、奶嘴以及盛奶具的容器都需要清洗、消毒后方可使用 , 以确保喂养用品的卫生 , 减少感染的发生 。


孩子身上的这5个部位,再脏也不要洗得太干净

----孩子身上的这5个部位 , 再脏也不要洗得太干净 //---- http:// //

宝宝头上的乳痂不能抠揭

许多新生宝宝的头皮上都会出现一片片干燥的皮屑 , 并且慢慢地形成了一层厚厚的、油油的、黄棕色或者黑褐色的鳞片状物质 , 这就是我们传说中的乳痂 。

面对宝宝头上有点难看的乳痂 , 新爸妈们千万不要为了美观而用力地去抠揭它 。

因为宝宝的头皮很娇嫩 , 而且乳痂覆盖囟门的位置 , 操作不当就有可能会造成宝宝头皮破损 , 甚至引发感染 。

如果有的位置痂皮已经翘起来 , 最简单方便的方法就是使用植物油清洗 。

另外 , 新爸妈们不要因为乳痂的存在而不给宝宝洗头 , 相反 , 头上有乳痂的宝宝更要坚持按时清洗头发 , 保持头皮清洁 , 以使那些已经脱落的痂皮彻底清除 。

需要提醒的是 , 宝宝的皮肤娇嫩 , 清除头皮乳痂时动作一定要轻柔 , 切忌用力 , 更不能用梳子或手指甲硬抠乳痂 。

接种完疫苗不要马上洗澡

有些洁癖妈妈带宝宝去医院接种完疫苗 , 感觉不干净 , 回家就给宝宝洗澡 , 真心不科学 。

因为疫苗接种后的当天是发生接种反应的高峰期 , 在注射部位有可能会发生局部红、肿、热、痛 , 甚至有些宝宝还会出现高热或低热反应、烦躁、食欲不好、身体乏力等现象 , 如果此时给宝宝洗澡 , 有可能会加重宝宝的不适 , 甚至掩盖疾病的真相 。

所以 , 一般建议接种后的当天不要给宝宝洗澡 , 第二天如果宝宝一切表现正常 , 就可放心洗澡了 。

如果新妈妈坚持要接种当天给宝宝洗澡 , 请尽量不要让针眼触碰到水 。

私处别洗得太干净

一些妈妈给宝宝洗私处时总是用力搓搓搓 , 感觉怎么也洗不干净 。 特别是一些新妈妈把女宝宝私处的白色分泌物当做“脏东西” , 刻意清洗掉 。

其实 , 这些白色分泌物并不脏 , 而且对私处粘膜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所以 , 新妈妈每次不用刻意为宝宝清洗掉 , 以免造成宝宝局部粘膜轻度损失 , 让宝宝遭遇细菌感染 。


孩子身上的这5个部位,再脏也不要洗得太干净

----孩子身上的这5个部位 , 再脏也不要洗得太干净 //---- http:// //

新妈妈给宝宝清洗私密处的正确方法:

清洗男宝宝会阴时:

先清洗大腿根部和阴茎 , 再把他的阴囊轻轻托起 , 清洗四周的皮肤 , 但不要推动包皮 。

清洗女宝宝会阴时:

要由里到外 , 由前向后清洗 , 不要擦洗阴唇 。

注意清洗宝宝的会阴最好使用纱布 , 且要每次使用前后煮沸消毒 。

不要刻意为宝宝掏耳朵

有些爱干净的妈妈有掏耳朵的习惯 , 所以 , 一发现宝宝有耳垢 , 就赶紧给他们掏 , 殊不知 , 宝宝的耳器官非常娇嫩 , 一不小心的操作就导致宝宝耳膜损伤或其他部位的损伤 。

所以 , 一般情况下 , 如果耳垢没让宝宝不舒服 , 也没有影响听力 , 妈妈们不用就管它 。

一般当耳垢多的时候 , 它会裹带着微生物、尘土和其他碎屑物在宝宝咀嚼、张口等下颚关节运动中自行脱落并排出 。

不过 , 并不是所有的耳垢不掏都不会影响宝宝的听力 , 有的宝宝分泌的耳屎过多 , 就可能堵塞耳道 , 影响听力 。

所以 , 如果发现宝宝的耳垢真的太多 , 需要取出 , 最可靠的方法还是建议到医院去 , 由耳鼻喉科的医生取出 , 不要自行在家掏取 , 以免因小失大 , 取耳垢而造成其它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