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烧家长别慌,做对这些才是关键

提示您本文原始标题是:孩子发烧家长别慌 , 做对这些才是关键

  创意制图/新京报采访人员 王远征

许多家长对于小儿发热总是束手无策 , 即使一些很理智的父母也不免会焦虑 。 有些家长无意间摸着小儿身体发烫 , 甚至连体温都来不及测 , 就直奔医院 。

其实小儿发热有很多原因 , 比如哭闹时、吃饭后 , 外界温度过高、穿衣盖被过多、傍晚及夜间等等 。 此外 , 一些感染因素 , 比如病毒或细菌感染也会导致体温升高 。

到底哪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热呢?

小儿发热并不全是坏事

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董艳表示 , 当小儿发热时要让其尽量保持平静 , 脱掉过多衣服 , 大约10-20分钟后再测体温 , 如果体温恢复正常了 , 精神状态好 , 就不是病理性发热 。

如果仍然发热 , 伴有精神举止、饮食睡眠、活动的改变 , 可能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发热 。

正常小儿腋下体温为36°C ~37°C , 超过37.5°C以上可认为是发热 。

“其实发热是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之一 , 是人体在调动免疫系统来对抗感染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症状 。 因此 , 在一定程度上 , 小儿发热并不完全是坏事 , 太过积极地采取退热措施 , 反而可能不利于小儿康复 。 ”董艳提醒家长 。

重视引起发热的原因

一旦确认小儿发热了 , 家长就会不知所措 , 反复给孩子服用退热药甚至打针输液 , 担心发热会把大脑烧坏了 。

董艳强调 , 发热只是个症状 , 是不会把脑子烧坏的 , 只有细菌和病毒感染才可能引起肺炎、脑炎或其他部位的损害 。 “家长遇到小儿发热时 , 在控制高热的同时 , 还要看医生积极寻找病因 , 对症治疗 。 ”

如果是病毒感染 , 其发生、发展、消退有个过程 , 一般为5-7天 , 目前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 , 更不需要输抗生素 , 除非伴有进食差、脱水症状 , 可以补充电解质 , 一般对症口服清热解毒的中成药 。

如果是细菌感染 , 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应用抗生素进行“治本”治疗 , 只有治本 , 彻底制服了细菌、病毒后 , 发热才会消失 。

平时注意预防宝宝发烧

1.注意休息 , 冬春季是各种传染病的高发季节 , 不要带小儿出入公共场所及人多喧闹的地方 。

2.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 , 每天开窗2到3次 , 以确保室内空气新鲜 。 厨房内的油烟和室内的香烟都很容易让宝宝的抵抗力下降 , 染上疾病 , 因此要尽量避免 。

3.记得定期按时带宝宝去打预防针 , 如果宝宝平素体质弱 , 要考虑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 。

4.坚持母乳喂养 , 及时添加鱼肝油 , 多晒太阳 , 这对增强呼吸系统黏膜抵抗疾病的能力都大有好处 。

5.多补充水分和维生素 C , 多吃水果、蔬菜、汤汁 , 但注意不要一次吃得太多 , 发热时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原则 。

新京报采访人员 刘虹麟 编辑 岳清秀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