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无害的儿童向应用,正在成为熊孩子制造者

对于80、90后这些年轻的妈妈来说 , 带娃的路上只有两个帮手 , 一个是姥姥、一个是手机 。 虽然知道手机上可能有不利于孩子的信息 , 但通常家长都会为孩子下载儿童向的App , 包括游戏、绘本等等 。 但内容安全 , 就代表这些儿童向App是绝对安全的吗?


看似无害的儿童向应用,正在成为熊孩子制造者

----看似无害的儿童向应用 , 正在成为熊孩子制造者//---- http:// //

最近在美国 , 就有参议员向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提出建议 , 要求他们调查儿童向App中广告、软广告对于儿童的长期影响 。

儿童向应用三宗罪:无处不在的广告、付费项目和隐私侵犯

广告、隐私和付费项目可以称得上是儿童向应用的三宗罪 。 在半个月前 , 《儿童发展与行为科学》期刊中研究人员公布了一项调查 , 在135个儿童向应用中 , 有129个至少拥有一项广告 , 其中有7%的广告会伪装成游戏道具等等误导性符号 。

而今年年初 , CheckPoint的研究人员在还Google Play商店中发现了恶意代码 , 这些恶意代码感染了大量儿童应用 , 使其出现软色情、假杀毒等等类型的非法广告 。

今年9月 , 又有一款儿童游戏开发者被美国新墨西哥州司法部提起诉讼 , 原因是他们把儿童数据泄露给了广告公司和数据调查公司 。 同时《纽约时报》进行了调查 , 随机在iOS和Android平台上测试了十款应用 , 发现他们全部和第三方共享了数据 。 甚至有一些游戏会把使用者的详细位置信息授权给第三方 , 想想确实让人细思恐极 。

当海外正因为儿童向应用闹得不可开交时 , 国内似乎更关注儿童与游戏之间的关系 。 但我们的儿童向应用 , 也并没有脱离泥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