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公平共享打造质量强市

近年来,贵阳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质量和品牌建设的系列决策部署,以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为带动,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全民质量意识不断提高,质量发展的社会环境逐步改善,主要产业整体素质和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质量总体水平明显提升,质量安全形势稳定向好。

建设质量强市,是为了让市民共享质量发展红利。围绕公平共享抓落实,聚焦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不断增进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2012年,贵阳市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申报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从申报创建到2014年1月成功获得批筹,从确立“品致良知,质求卓越”的城市质量精神,到确立“质量强市”战略,从出台质量强市实施意见,到编制实施“十三五”质量发展及其配套标准化发展、品牌发展专项规划,全市质量总体水平有了新突破。

在产品质量上,工业产品质量合格率从2011年的90.75%提升到2016年的95.5%,提升4.75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一位;全市基地主要农产品共抽检合格率达到99.2%,持续保持高位。

工程质量也有新提升。新开工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100%,全市大中型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其他工程一次性验收合格率达到98%以上,符合国家考核指标要求。先后获国家级优质工程奖5个,鲁班奖6个,省级优质工程奖24个。贵阳生态文明会议中心荣获LEED铂金奖。

服务质量有新改善。以旅游、金融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全市有省级服务业名牌18个,占全省的69%。

生态环境质量有新突破。获批建设全国首个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并取得阶段性成效,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通过验收。2016年,贵阳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5.6%,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在全国省会城市前列。

经济运行质量有新优化。2016年,实现生产总值3157.7亿元,同比增长11.7%,增速连续四年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保持第一。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从2011年的5.1:40.7:54.2调整优化为4.3:38.6:57.1。大数据产业从小到大,在全国实现十多个率先,大数据及其关联企业达到4000户,产业规模总量突破1300亿元。在《经济学人》智库发布的《2015年中国新兴城市报告》中,贵阳从5年前的第65名上升为第1名。

全市拥有驰名商标22件,贵州省名牌211个;市民质量满意度达84.5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国家质检总局质量司领导对贵阳市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工作给予肯定。